第二十章 刘邦:这楼房都住人的?我还以为墓碑呢!(1/2)
【行是住之足,住是行之巢。】
【下面我们就看看‘住’。】
【六千多年前,华夏进入氏族社会。】
【长江流域大多是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
【黄河流域则是木骨泥墙,由穴居发展而来,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壁立而不易倒塌。】
【奴隶社会则以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为主。】
【商朝出现了宫殿。】
【西周发明了三合土,制作了砖瓦,出现了四合院。】
【战国时期,制砖工艺更高。】
【秦朝宫殿大量使用了空心砖。】
【汉朝,多层木架建筑已经普遍,木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进步,斗拱普遍使用。这让房屋有了多样性,基本上只要你敢想,工匠们就能给你盖出来。】
【隋朝追求空间宽大。】
【唐朝追求格局严整对称。作为当时最鼎盛的王朝,唐朝的建筑风格影响了很多国家。】
【宋朝完全取消了里坊制,形成街巷制,沿街设店,以街为市,街道变窄,所有街道均是向外的。这是一次城市革命,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影响百姓居住建筑,这时候人们喜欢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往往两家就隔着一道墙,这边放个屁那边都能听见。】
【南宋的园林文化,让百姓人家开始在自家院落造景。时至今日,拥有一个精美院子,依然是很多人的梦想。】
【元朝,起了明显的阻碍作用,建筑发展也处于凋敝状态。】
【明朝,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筑再次有了长足进步。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砖的质量和加工技术都有提高,砖细和砖雕加工已很娴熟。】
【这时候的百姓家房屋,形象严整、平直,很多留有宋风。】
【值得一提的是,皇宫层层内阙殿宇和庭院空间相联结组成的庞大建筑群,把宫殿建筑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官僚地主私人庭院发达,喜欢雕梁画栋。】
【清朝,皇家园林达到了鼎盛期,万寿山、香山、玉泉山;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
【百姓家则穷苦不堪,民间对于建筑形式的追求已经没有任何进步。】
【今时今日,建筑成了美学,成了地标,成了攀比,成了gdp代言人,成了奸商圈钱的手段。】
【城市化的虹吸效应,使得越来越多人涌入城区。】
【三代人积蓄买一套房,成了普遍现象。】
【千百年来华夏人的庭院梦想,在城市里想要实现,简直是天方夜谭。即便是郊区别墅,普遍也都是假模假式的弄快地方,十几平米就敢对外宣称是庭院了。】
【以目前所看到的这栋楼房为例,二十八层,两百户人家,司空见惯。】
【人们密集的居住在一起,达到了空前的群居密度。】
【一座大城市动辄数百万上千万人。】
……
“什么!这些高楼都是住人的?我还以为是功勋武将的墓碑呢!”刘邦惊了。
“不能都住人吧,那么高不害怕吗,上下方便吗,半夜如厕岂不麻烦?”李二道。
“不可能都住人,你看这楼盖的,好多奇形怪状,有些肯定是祭祀用的。”乾隆道。
然而看来看去,他们惊愕的发现,这些楼房都是住人的!
放眼望去,触目惊心。
“后世百姓为什么要住在这么高的地方?”朱元璋不解的道。
“太祖爷爷,孙儿知道为什么。”很有经济头脑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说道。
老朱一看他的名字就知道他是第几代,说道:“你给爷爷讲讲是为什么。”
朱翊钧道:“这应该是他们朝廷刻意为之,把百姓集中在城区,可以提高土地价值,将住房增高,可以提升楼房价值,这肯定是那些大地主为了卖地想出的主意。当然也有集中生产的意思。”
老朱道:“集中生产是好,但这不是坑百姓吗,住在上面的,上去一趟不得累个半死?”
各朝各代都有楼房,想建的话十几层也不在话下。
但是除了佛塔和祭祀用的牌楼,百姓人家谁都不愿意住高楼。
一来害怕,二来麻烦。
老朱说的,就是众皇帝心里想的。
在他们的概念里,住楼房的肯定都是穷人,如果家有庭院,谁愿意住这里。
然而画面一转,来到了楼房下。
进入门洞,打开电梯。
五六个人一起走进去,而后关门。
朱元璋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