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军情紧急(1/2)
锦州城外
劲风伏草,军营正中,猩红的李字大旗被风扯着发出呼呼的声响。
因尖哨(间谍)急报,蒙古集结土蛮、土默特、泰宁诸部准备再次犯边,李成梁赶紧通知众将前来中军大帐议事。
这李成梁全身戴甲,腰胯宝剑,杀气腾腾,威风凛凛。再细看,只见他剑眉上竖,豹睛虎眼,面宽嘴阔,鼻若悬胆,嘴边一把络腮胡子,当真是天生将种。
他端坐在帐中并排安置的太师椅的右位,而明朝以左为尊,左边坐着的这位按说和他平级,但是明朝又有尚文轻武的传统,所以这位从辽阳赶来的巡抚张学颜,理应坐在左边。
巡抚跑到前线大营并不常见,可见此次军情之险急。
“蒙古人,此次来势汹汹,李总兵可有退兵之法啊?”说话之人强装镇定,却难掩急躁。
“抚台大人安坐,李某正欲与诸位将军商量对策。”李成梁声若洪钟,底气十足。
此时,中军大帐里,副将、参将、游击都已来齐。
“各位将军,各位兄弟,此次鞑子犯边,不似以往的小打小闹,贼兵纠结十万人,不分个公母来,此次看样子不会轻易罢休啊。”
“各位有甚良策,都可说与抚台大人和咱家。”李成梁说话间与巡抚点头示意。
张学颜尴尬陪笑,双手焦躁地揉搓。
底下一众将官,交头接耳,窸窸窣窣,半天没有人答话。
“艹驴的,一个个属老鼠的吗?”说话间李成梁左手用力拍击茶案。
此时端起茶碗正在吃茶的巡抚张学颜被吓了一哆嗦,心惊手抖,红色官服湿了一大片。
李成梁见状赶忙离座帮忙收拾。
张学颜心中已然不悦至极。他早闻这李成梁的大名,传闻此人带兵如神但蛮横霸道,言语粗鄙且爱骂人。虽然来前已有心理准备,可还是没想到其言行比之传闻更甚。此时他心中已有一封弹劾奏书正呼之欲出。
李成梁看戏已做足,便指着下手边副将厉色道:“黑皮,恁先说!”
这唤作黑皮的是副将赵忠,此人膀大腰圆,一身黑皮。
赵忠起身道:“禀大帅、抚台大人,此次贼势甚众,末将以为不可硬敌,可做坚壁清野,再观后效。”
张学颜轻捻三缕清须若有所思,李成梁面色凝重一言不发。
“蒙古人素来劫掠,多为求利。久攻不下,其必退去。末将也觉得赵将军的办法可行。”坐下一名参将见状起身答道。
其余诸将,连连点头。
“还有其他说法么?”李成梁正色依旧。
诸将不语。
“两位将军说的有理也无理”一个散发着酒气的老头在角落里慢悠悠地接茬。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在大帐的里侧确实有一个穿着破旧蓝色道袍,头上插着木簪的枯瘦老头。
老头席地而坐,手里捧着一个不大不小的酒葫芦,时不时的咕噜两口。双眼朦胧,半醉半醒,正如他说的话一样似是而非。
众将闻言,先是气愤,转念一想,能在中军大帐里如此放肆的必不是等闲之辈,所以也不敢造次。
“这位先生是?”张学颜好奇地看向李成梁,想等一个答案。
“抚台大人,容咱家先跟恁卖个关子,当今天下,名士不少,但是能当的上‘奇才’二字的,可有谁么”
“如今天下,具是阳明先生门徒,名显者不过何夫山、罗近溪、王龙溪、王凤洲、吴川楼等,其皆为庄重严肃的大儒。要论放浪形骸、超凡脱俗的奇才,只有李卓吾贽公和徐青藤渭公。”说起名士,张巡抚明显要自信许多。
“我与卓吾先生倒有过一面之缘,而眼前这位面生者莫非是青藤先生么?”
“哈哈哈,抚台大人了得非常,一击即中耶!”李成梁拍手笑道。
张巡抚登时起身去寻老者。
“徐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真真是三生有幸啊!”
有明一代,才子名家众多,可是若只评三位出来,唯解缙、杨慎、徐渭可名列三甲,而这青藤先生便是徐渭。此君不但诗书画艺精才绝艳,武学与兵法也造诣深厚,不啻山岳立于儒林。
此时解缙、杨慎早已作古,能结识徐渭,确实荣幸之至,不怪张学颜如此震惊。
张巡抚正想去扶徐渭去上座,只听得鼾声如雷。仔细一看,这徐渭已然睡死。他也不去打搅,竟自坐在徐渭旁边,崇敬地端详他,嘴里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仿佛在欣赏一件稀世珍宝。
“抚台大人,俺也不与你卖这关子,先前恁未到之时,俺与这徐先生已经讨论一二了,此次蒙古大兵压境,可选300苍头兵(家兵),分三路,去敌兵后方,断其粮道,扰其家眷。前沿各堡,再派人挖宽沟、遍布拒马栅,边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