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高产土豆,国运换之,(1/2)
【根据后世之国中的各种资料可以认定,华夏的栽培马铃薯源自欧洲,是欧洲马铃薯的后代。
据考,清朝乾隆《房县志》(1788年),是记载马铃薯的最早文献,“物产·救荒类”中提到“远山有赖可以为粮者”:“洋芋、花荞、需有谷、乱草谷若逢六七月大旱,则山中以上四物大收。
植物学古籍《植物名实图考》,清朝吴其濬(瀹斋)撰于19世纪中(约1841~1846年),将马铃薯称为“阳芋”,首次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对马铃薯进行了相当准确的描述
黔滇有之。绿茎青叶,叶大小、疏密、长圆形状不一,根多白须,下结圆实,压其茎则根实繁如番薯,茎长则柔弱如蔓,盖即黄独也。疗饥救荒,贫民之储,秋时根肥连缀,味似芋而甘,似薯而淡,羹臑煨灼,无不宜之。叶味如豌豆苗,按酒侑食,清滑隽永。开花紫筒五角,间以青纹,中擎红的,绿蕊一缕,亦复楚楚。山西种之为田,俗称山药蛋,尤硕大,花白色。
【后世华夏:马铃薯的烹调方式已日臻纯熟,既能糅合米面做成点心小吃,又能切成丝、片、块状作为主料或配菜,可谓千变万化。而能把口味清淡的马铃薯炮制成一道美味佳肴,既源于时间的打磨,更有无数人力在背后不懈地付出。】
【马铃薯和水稻一样,成为后世华夏人餐桌上的平常主食,而华夏则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
【正常品种的土豆亩产在3000到6000斤之间】
【春土豆的亩产在4000公斤左右,而夏土豆的亩产在5000斤左右。】
【丘陵旱山区的土豆亩产量为2000多斤,而平川区的土豆亩产量可以达到6000斤以上】
【若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进行,种块大、肥料农药使用得当,管理到位,亩产可以达到6000斤以上,甚至达到万斤。】
【古之帝王,可用国运换之,】
秦朝,
咸阳宫外,
嬴政望着天幕上出现的文字,陷入思考当中,
“欧洲?大九州说发展到后世,居然还有以欧为名的洲?”
“马铃薯?洋芋?肥料?使用得当,可至万斤。”
“还有农药是什么药,粮食五谷也要吃药么?”
嬴政此时真的被惊讶到了,
后世之华夏,竟然如此繁荣昌盛,
发展,不顾一切的发展,
我大秦华夏一脉,也不会输于后世之华夏,
欧洲,我大秦的铁骑终有一日会踏上去的,
他要继续看下去,应该还有其它粮食,马铃薯可至万斤,
而1个国运点,能换563袋种子,
看来向外扩张的速度,又要加快了,
其他大臣,都被打发去粮食种植,而嬴政自己开始用笔在简牍上记录起来,
汉朝,
刘彻派兵士把广场上所有的粮食种子搬放到粮库,开始向天下人发布第一次种子试种的命令,
“可至万斤,洋芋,怎么可能。”
刘彻虽然很难已置信,但他又不得不信,曾经当个农民的他,知道这意味这什么,
意味着,从此华百姓,大汉百姓,可以真正做倒家家有余粮,食物从此不再缺乏,
随后刘彻看着董仲舒,
“仲舒卿家,我要兑换马铃薯,让此物传偏大汉,”
“同时派遣军队,北上集结,待三个月之后,北击匈奴,扩我华夏疆土,”
“卿认为这样可使我大汉国运涨至几何,”
“陛下此举圣明,但国运之数,需陛下爱待子民,扩华夏疆土,自会涨之,”
“还有清朝,”
刘彻眼中流露出思老,关于历史类知识,是他作为帝者必修课,
大明亡了,后面应该就是这个名为清的朝廷了,
心中虽然早已经知道了,
但还很复杂,
世间没有永恒的王
刘彻看了一圈,那现因为粮食种子,脸上洋溢着高兴宫廷侍卫,
对于其他人来说,吃饱饭,或许才是最重要的吧,
但刘彻又想到未来的一切都可以改变,
天下皆为汉土,
我为帝者,自当为之,
欧洲,大汉铁骑,必踏之,
三国时期,
蜀地,以稻米,黍子,粟,麦,豆
这是川蜀地区的粮食主要种植,
这些诸葛亮都有亲自参与种植过过,
但后世之国,水稻麦子玉米的亩产量高的可怕也就算了,还出现土豆这种可以产出万斤的粮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