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安史之乱,没有共同利益,那便有共同罪恶(1/2)
整场战争还都是从开始就讲起来的,只不过这一次扯的比较远,因为这一次要牵扯到窦建德那边。
在窦建德这三个字出来之后,唐太宗李世民都有些傻了,他没想过大唐的由盛转衰,居然还会和这个人有关系。
提起窦建德,太宗也觉得这是一个人杰。
因为窦建德是隋末之乱里面唯一一个从平民起家的乱世枭雄,而且还统一了整个河北,完全和隋末乱世里面那些其他的枭雄不是一个阶层的,对于这样的人,即便是干掉了,唐太宗也是有那么几分的怀念的。
可是现在知道了,窦建德和大唐由盛转衰有关,他就没有什么怀念了,有的只有愤恨,怎么没有做的更狠一些呢?怎么就没有多杀一些人,断了窦建德的根呢!
他现在认为日后大唐走向衰弱的是窦建德的后代,所以就想着直接断了人家的根。
然后唐太宗就知道自己到底错的有多离谱了。
只是在知道自己错的有多离谱之后,他就开始思考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帝国走向衰弱,是不是真的跟经济问题有关系?
不光是他在思考这个问题,其他的帝王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太子就开始了询问,“标儿,俺来问问你,这天幕上说的安史之乱,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这点你可认同啊。”
朱元璋对这些东西并不是那么的了解,但是他总觉得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大干系,所以他想要问问自己的太子,看看他有没有什么了解的。
当然,他也把这个问题问了其他人,就比如刘伯温和李善长,两个人,一个是淮西勋贵的老大,另一个是江浙文人的领头人,因此这俩人是一定要问的。
朱标看着天幕,这个时候陷入了思考,他也想不明白这个问题,但是他也觉得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大问题。
至于李善长和刘伯温他们两个互相的看了看对方,就跟自己身边的人商讨起来了,他们两个这个时期都想压住对方一头呢。
可是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有讨论出什么东西来。
所以,他们三人最后都一致告罪,说自己什么都没有想出来。
这个时候天幕也讲到了燕赵和关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之争了。
在看到燕赵已经超越了关中和江南,成为了大唐帝国最大的经济支柱,但是燕赵的官员却没有成为大唐的政治支柱的时候,那些有些政治头脑的皇帝就立刻发现这事儿不对了,一个有钱有粮有兵的地区却没有足够的中央决策权,那是会出事儿的。
朱元璋这个时候也想明白了,现在的大明是由两方势力的,一方是江浙,一方是淮西。
江浙那是有钱,因为有钱,所以有人,所以就培养出来了足够的文人,而淮西是跟着一自己一起打天下,是在朝堂之中,淮西大部分全都是武将,并没有什么文人,而这件事真的要归根结底的话,那就是淮西穷苦读书的人少。
此时再看向天幕上的关中,燕赵,江南三地的分布之后,朱元璋就想明白了一件事,现在的燕赵和关中已经完全的不如江南了,因为不管是淮西还是江浙,全都属于江南地区。
朱棣在到了天幕之后,就立刻拍了一下自己大胖儿子的肩膀,“太子,你现在对朕把军师放到北方的事情,看法如何呀?还觉得移京北平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吗?”
朱高炽看了看自己的老爹,他可以肯定,自己的老爹当初要定下来把京师移到北平的时候,是绝对没想过天幕上所说的那些东西的。
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什么经济重心的事情,这位考虑的是如何能够快速出兵前往边疆,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前往塞外去打击草原上的那些势力,至于经济上的东西,自己这个老爹是从来不管的。
“父皇考虑的就是比孩儿周到,孩儿真的是没有想过把京师定在北方,可以带动整个燕赵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以此带动整个江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孩儿想的只是此举劳民伤财,不如父皇考虑的长远。”
朱棣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又拍了拍自己太子的后背,“汝当勉之!”
站在一旁的老二汉王朱高煦在听到自己老爹的话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在哪里听过这话一样,然后他就想起了当初在战场上,自己的老爹拍着自己的后背,跟自己说,“太子多病,汝当勉之!”
当时的场景好像和现在是一模一样的,朱高煦这个时候嘴角一阵的抽搐,他好像发现自己的老爹当初好像是在忽悠自己的。
随后,他又摇了摇头,这不可能,如果是在忽悠自己的话,那为什么放任自己发展自己的势力呢?
在思考这些东西的时候,天幕上的视频终于来到了关键时候。
那就是安禄山崛起的时期。
【我们不知道安禄山对于李隆基来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也无法想象为什么李隆基会对这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