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有理想的官二代(1/2)
要说这谢珍,也是朵奇葩。
明明出身于文人世家,父亲是当朝辅臣,六个哥哥也都是饱学之士,可他偏偏从小就不爱读书,专好习练枪棒拳脚功夫,还喜欢研究兵法。
由于他是家中幼子,自小深受父母兄长们的宠爱。
近年来,谢迁入选内阁,成为三大辅臣之一,公事太忙,对于这个幼子难免疏于管教。
而老妻又太过纵容,结果谢珍读书不成,倒是练得一身好武艺,而且熟读兵书,竟立志要做一名扬威疆场的大将军。
这个时代重文轻武,在读书人的眼里,就算位极人臣的一品大将,那也不过是粗鄙武夫罢了,根本就看不起。
如果有一点办法,谢迁也不想让他的幼子走上武人的道路。
可是眼看谢珍都要到二十岁了,科举也参与过几次,结果到现在连个童生都不是,更不用说中秀才,中举人了。
知道幼子不是读书方面的材料,为了他一生不至于混吃等死,谢迁只得同意让他从军,起码也能从别的方面为国家出一些力。
不得不说,弘治皇帝选人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如今的天下虽然被文官集团把持,但他选出的三大辅臣却都没什么私心,都是一心为国的良臣。
堂堂内阁辅臣的公子,自然不能成为军户,好在当年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于少保推行了兵募制,现在想从军虽然仍以军户制为主,但已经不是唯一的办法。
这是一个人治大于法治,处处都是人情的时代,托关系、走后门那都是常态,且美其名曰:举荐。
谢迁虽没有什么私心,但也不能免俗,所以谢珍刚一进入军中,便直接成了一名千户官,并在他自己的要求下来到这边关之地驻守。
从小就向往沙场纵横的谢珍,来到这里简直就像龙入大海,鹰翔长空,说不出的畅快。
在见过上官,并与原来的千户官交接完毕之后,谢珍便迫不及待的下达了第一个命令:巡边!
这也是边军的应有之义,按照规定,这样的边境之地一天十二个时辰都要有夜不收在外巡视,以便有敌来犯时可以提前发现。
卫所里的官兵也要经常出关去走一走,既能熟悉自己的防区,也可以当成特殊的练兵。
然而当今大明王师早已懈怠到了极点,那些规定根本就是摆设,别说官兵出关巡逻了,就连夜不收,也是在秋冬季那些紧张的时候才会派出去一些。
卫所的指挥使本不想让谢珍出去,毕竟这可是谢大学士的公子,万一在这边出了事,恐怕整个宣府都会发生一场大地震。
但是碍于谢珍的身份,他又不敢强行阻止,只能建议他把整个千户所的兵马都带上。
如今是夏季,属于双边相对和平的时期,就算有鞑靼人来骚扰,也都是些小股部队。
谢珍带着一千兵马出去,就算遇上了那些小股鞑靼人,对方也必会望风而逃,断然不会有什么危险。
于是,到任的第二天,谢珍这位新任的千户官就带着整整一千人马和家里专门给他配的几十名亲兵出了关。
如今的军队,空额占了大半,就连梁山那样尽职尽责的卫指挥使手下,本就有五千五百人的卫所实际兵力也只有两千不到。
龙门卫所这边自然也强不到哪里去。
不过谢珍的身份毕竟不同,所以指挥使才东拼西凑,给他的千户所补满了人,而且还是装备比较精良的那种。
整整一千名装备相对精良的将士列队前行,气势还是很不错的。
谢珍身着明光铠,策马走在中军,心中说不出的豪情万丈,直恨不得立马遇到一支鞑靼军队,与对方大战一场。
也许是老天爷听到了谢珍的心声,当他们离开边墙大概有二十多里的时候,东北方向的地平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排黑线,快速向此接近。
“千户,是鞑靼骑兵,人数不少,足有数百。”一名有经验的百户官大声向谢珍报告。
此时的谢珍,心里既激动又紧张,不过多年的兵法可不是白研究的,当下喝道:“听我号令,重盾兵上前挡住正面,长枪队跟上,弓箭手准备,骑兵分列两翼,随便准备上前包夹,今天我要把这数百鞑靼骑兵吃下去!”
正常来说,谢珍布下的这个雁形阵绝对是应付骑兵冲击的最好阵形,只要前排的重盾兵和长枪兵能顶住第一波冲击,遏制住对方的冲锋优势,就可以以优势兵力围而歼之。
然而,他却严重高估了手下兵马的执行能力,好好的一个雁形阵,被他们排得歪七扭八,本应突前的两翼居然站得比中间的步兵还要靠后,简直就是一个鸡形阵。
谢珍大急,忙下令各百户军调整阵形。
可是骑兵冲锋的速度太快了,哪容得谢珍把阵形排好,只是转眼间,就已经冲到了阵前。
谢珍这才看清,冲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