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夷民归附(1/2)
大安朝仿佛是天命所归,北夷因不满圣物丢失,虽然议和之后圣物被还,还是有不少人认为大汗失德,不被长生天眷顾,要求重新推举大汗,但是都被北夷大汗奢比野血腥镇压,左右权王位高权重直接威胁着大汗之位,分别被奢比野驱赶到了西方和北方苦寒之地,右权王帐下一个拥数万之众实力雄厚的部落直接叛逃,一路经被余味打怵了的南方将军势力范围南下直到云中郡,全族八万多人入户大安朝,部落首领萨胡儿上表称全族可以按皇朝的意愿拆分落户,自己只希望在大安朝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翁……
不到一个月,北夷南方将军折里狐因萨胡儿部经南方将军统领地域畅通无阻南下被大汗问罪,折里狐被草原上接连而来的打击而失去理智的奢比野夺了兵权并且在脸上烙下了羞辱的疤印,折里狐一怒之下清点本部人马总计三万余众也投向了大安皇朝,和萨胡儿八万多部众不同的是,萨胡儿因为是要经过折里狐的领地,数万部众长途迁移,本部的牲畜很多都被遗弃了,为了便于增加机动性,所有的马匹都留了下来,甚至牛也都没丢,被充当临时坐骑,只有羊被驱赶随众充当口粮,八万多人一路南下到云中的时候羊是一只没活,牛也所剩无几,当然是被吃了,甚至连马也都被吃了近千匹,可以说萨胡儿部基本如同乞丐,所幸还有数万匹草原上的良马。折里狐的到来可以说是财大气粗,本部三万多人,战马近万匹,普通马匹两万多,牛三万头,羊十万只,然而折里狐的厚礼却是原北夷南方将军统领下的山川河域地图,这是中原王朝数百年都没有过的辉煌,随着折里狐的归降,草原北上五百里可以直达北夷腹地,夷人不得已调北方将军部族以充南域。
自余味在北夷草原折腾一番之后,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小子觉得草原是他自家花园了,整天带着三千精锐骑兵在草原晃荡,萨胡儿的队伍就是被余味遇到一路互送到的云中,而嗅到战机的余味在派人回派丰州送信之后穿插在草原上寻找机会,没想到还真撞了大运,竟然让他侦查到北方将军部族南下的先头部队,总算先于夷人到达贡米山,三千人坚守两天,以伤亡七百余的代价等到丰州援军的到来,身在丰州的余庚在得到余味的情报书信后直接将丰州所有骑兵总计一万两千骑调了出来支援余味的战略计划,竟然还真被余味碰到了,余庚也是有赌的成分,战报送到丰州的时候,余庚是颤抖着接的,可见余庚自发兵之后的心态。
贡米山是南望中原、北居草原的咽喉要道,在北夷能止小儿夜哭的余味得了贡米山后,使得北夷入侵中原必须绕走燕地,这一路需要多行八百余里,且从燕地南下多关隘险地,对于不擅于攻城拔寨的草原骑兵来说,绝对是自找苦头。
如何安置这十多万世代游牧逐草而居的牧民一时间令大安朝堂做起了难处。
一部分大臣的意见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夷人内迁实乃养虎为患。
一部分则认为夷人乃游牧民族,大安朝是农耕文明,十多万人的安置要改变他们祖辈的生活习惯并非易事,农具都不会使用,更何况农耕涉及到耕地、水源、庄稼、如何耕种管理……太多了,未经开化的夷人不能总靠朝廷养着,应该将他们驱赶回草原,激起夷人的内部矛盾,让他们分裂内耗,坐收渔利。
有老学究则卖弄学问一样究其夷人的渊源,夷人乃是一千五百年前康朝开国国君“成”的后裔,成有子十三人,第四子由颉勇武斗狠,不为成所喜,遂逐于外,而由颉则北行于野繁衍生息,育养成年子女三十六人,其男二十五,各自安家于外,夷人宗源九部皆出于此二十五户。根源上来说夷人同样是流淌着共同血脉的炎黄子孙,亲源汇流,血脉归同,夷人的归附是千秋大业,预示大安皇朝是天命所归……
辅国公的态度并不赞成朝廷接纳夷人内附,因为这两年和羌人之间的战争,以及迁户充被占领的羌地和汝南郡迁户长安,已经消耗了大安朝刚富裕起来的家底,原本征搭东越国的作战也因此而延迟,十多万夷人的安置是一个繁琐而消耗巨大的工作,无疑会加重国库赋税的压力……
但是,经过几天的商讨,朝堂上的意见又变得统一了,原本不赞同接纳夷人的声音竟然都出奇的一致,纷纷建言献策分流落户的方案。
神魂不稳的辅国公恍惚中以为自己前两日经历了一场梦游。
夷人内附的方案经过三天的讨论终于尘埃落定,大司徒毕公方和辅国公这一对朝堂上的文武之首都认为夷人虽然内附,但是北夷也有大片草原被大安控制,应该让夷人继续生活在草原上,从游牧改成半牧半耕,一来避免不会耕种和需要重新分配耕地良田的不定因素,二来大安朝缺战马,发挥夷人所长,可以为大安朝驯养战马……
这个方案可以说是最合理不过的,但是群臣意见则是夷人新附,如果夷人继续生活在草原上,万一哪天他们像赵信一样反叛,安朝的北部门户大开,而驻守贡米山的大军则背腹受敌成为夷人的囊中之物,贡米山以南之地,阔野千里,大安朝又得当于三州之地,原本尽受夷人侵扰之苦的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