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病房里的遗书(1/2)
“胡说什么!”
在场坐的可都是西医方面的专家,一听徒弟说这话,当师傅的赶忙呵斥了一句。
果然,其他人的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了,可唯独院长却是若有所思。
“是什么人跟你说的,你认识吗?”
年轻医生闻言赶忙摇了摇头:
“我之前一直在第二医院实习,刚被调来不久,并不认识。”
院长思索着点了点头,在片刻的沉默之后,方才开口说道:
“眼下我们也讨论了一段时间了,什么结论也没得出来。
没什么比得出病情结论更重要的事情了,所以放下成见,中西医联合也未尝不是一种方法。”
专家教授们纷纷对视了一眼,那一言难尽的表情被院长看在眼里,其实并没有给他们说话的机会。
“去联系一下中医院,请他们派最有资历的几位专家立刻赶来。”
院长都已经发话了,其他人自然也不会再说什么。
不过大家的心里多多少少是带着几分含糊的,并不确定中医是否真能解决当前困境。
就连最精密的科学仪器都没法判断的病情,难不成靠中医望闻问切就能有答案吗?
这个世界虽然和李清玄前世世界有很多不同,但中医的没落,似乎在每个世界都是一样的。
就像现在人满为患的医院,往往都是市立西医的大医院,有些人明明距离中医院更近,可却压根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片刻之后,几位看起来年过七旬的老者,穿着白色的大褂,拎着药箱就急匆匆地走进了会议室。
简单的客套过后,院长便说明了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并示意专家把手中的文件拿给老者们看看。
可这几位老中医仅仅只是看了一眼,便将这些东西拍在了桌子上:
“单靠这些数据,无法推断出病情。赶紧带我们去见见病人。”
院长现在也顾不得那么多,只能赶紧去前方引路,带着几位老中医进入了一间已经摆满了病床的病房。
才一进屋为首的老中医就皱了皱眉头:
昏迷的病人各个面色铁青,气息紊乱。
随后老中医坐在了一位病人前,并没有马上号脉,而是看了看他的五官,又扒开了眼皮,瞧了瞧眼睛。
“有神却不聚,气浮内敛,呼吸看似平稳实则规律紊乱。”
西医们对视了一眼,他们也学一些中医理论,但这样的判断似乎并不会明确指向病症。
很快老中医便把手搭在了病人的脉门上,这种专业的号脉手法叫做寸官尺。
“寸关尺”是中医切脉三部部位名,指的是桡骨茎突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关、尺各部的长度有不同的见解,其中以“脉取三寸,三部各为一寸”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医家的认同。
三部总长度根据人腕部桡动脉比较浅露肤表的一段长度来确定,在前臂中所占长度比例与前臂在人身长中所占长度比例相适应。而各部的长度应按寸关尺分别反映人体上、中、下三段的身长比例来确定。
才刚刚搭上脉门,老中医的眼睛就瞪了起来,脸上的表情都带着几分,难以置信。
“怎么会这样?”
喃喃一句过后,老中医似乎心里有了判断,这才收回了手,转而抬头看向了一直站在旁边的老院长:
“他们并没有昏迷,只是因为神倦气散,所以五感麻木。他们只是无法感知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但和昏迷本质上有区别。”
“什么?没有昏迷?”
一众西医专家教授们有些按耐不住了。
这怎么可能呢?
各项数据都表现出这些病人处于昏迷状态,怎么到了这老中医的口中却变成了什么五感麻木,神倦气散?
院长皱着眉头追问了一句:
“那该如何治疗?”
老中医捋了捋胡子,随后又叹了口气:
“这种病况我也只是在传下来的一书中看到过,从来没有真正面对过。所以,我也不知该如何治疗,这种情况实在是太罕见了。”
站在后面的那个年轻医生闻言,赶忙挤进了人群,语气焦急的问道:
“那个人说只有找中医才能够解决,还说必须要用什么九针。”
“回阳九针?”
老中医砰砰的一下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一把抓住了年轻医生的手腕。
年轻医生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应吓了一跳,随后怔怔的点了点头:
“没错,就是这几个字……”
“谁跟你说的?现在居然还有人知道早已濒临失传的中医针灸古法回阳九针?”
老中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