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桐子坳乡绅秘谋 ,官仓坡父子争死(2/5)
板也没有,最终一改惶惑不安慷慨地接了钱。
何家太需要这笔钱了。
乡绅们悬在胸际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陈老爷开始为自己的金点子沾沾自喜,他就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对于像大牯牛兄弟这样的人,有钱便是刹手锏。其实一帮人在设计这个计谋的时候几乎就是给牯牛兄弟量身定做的。一帮老爷对牯牛兄弟目前的处境做了详细的分析,陈老爷甚至连大牯牛会犹豫再三最终才会接受情节都预测到了。
徐老爷与其它乡绅相比却没有那么庆幸,他深知这事凶多吉少,玩命的招数是万不得已而为之。之所以他赞成大家推举牯牛兄弟的意见,是他知道这事让别人去办根本就达不到效果。牯牛兄弟一来力大无比,二来除有八十老父之外,并无后顾之忧,如果真有什么三长两短,顶多是众乡绅再出些银两替他把老父亲供养起来。如果他们兄弟把这事办妥了没有什么意外,那这笔钱足够他们兄弟各自娶上一门媳妇过日子。
众乡绅陆陆续续离开了徐老爷家。徐老爷让管家把牯牛兄弟留下来说还有事情交待。徐家的二少爷是一位文弱书生,自幼饱读诗书,整本《康煕字典》他可以倒背如流,平时又写得一手好字,是十里八乡少有的秀才。徐老爷头天晚上让二少爷把请愿书起草好了。
请愿书写在一匹白绢之上,徐二少爷的小楷十分绢秀,内容却是棉里藏针:
合江理政大人勋鉴:
兹有贵里所下三保四甲罗卜汝悉数乡民顿首,只罗卜汝一方遭遇百年不遇旱灾,十里八乡颗粒未收,乡野上下饿殍遍野。在万民困苦之际,却有官仓官兵于百姓生死而不顾横征暴殓,百般催收税捐钱粮,百姓危命在旦夕。
今三保四甲乡民联名呈状里衙,乞求里政老爷体恤黎众疾苦,减免赋税皇粮,开启官仓赈济灾民,挽求生灵于水火……
徐二少爷年方三十有二,血气方刚,虽乃一介书生却对三保官仓官兵强逼赋税十分愤慨,请愿书中言辞表现看起来行文规范平静,实则是棉里藏针,措词激进。凡粗通文墨之人都能看出讨伐檄文似的火药味。可徐二少爷毕竟书生意气,正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凡事需要文攻武卫,因此才需要牯牛兄弟要充当这样的角色。
徐二少爷有如徐老爷的慈善情怀,仰仗老爷子在罗卜汝地方上的名望,传承着敦朴的家风,徐老爷的大公子也是武行中人,与二少爷正好是一文一武珠联璧合。
徐大少爷毕竟是徐家长子,平时专司徐家铁匠铺的生意,顺便打理徐家那几十亩田地,一个家族都靠他来支撑,遇上荒年,铁匠铺的生意也大打折扣。
徐大少爷对政治的事不敏感,一心赴在生意上,对于二弟与父亲平日里谈论那些所谓家国大事充耳不闻。徐大少爷年少时读不进去书,倒是与官仓坡何大牯牛兄弟有几分相熟,自小一起舞枪弄棍,练得一身好本领。与牯牛兄弟以及姜家山众多年轻后生时常有往来,每年的上元节,当人们观灯的时候,每每是以武汇友。
眼看元宵节快要到了,徐大少爷又开始策划起罗卜汝的武林大会来,他向周边百十里的武术爱好者发出英雄贴,准备在新春元宵节以武会友。可今年的武林大会兴办难度较大,罗卜汝周边百十里的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干旱,众多乡民连生计都成问题,习武也就大大受了影响。徐大少爷从铁匠铺回来,见牯兄弟在自己家里,二弟正与他俩说着什么事情,徐大少爷正想找牯牛兄弟年关到铺子帮忙,赶些铁货出来,为武林大会积攒些银两。
徐大见到徐二少神神秘秘的与二位交头接耳,心中生疑,心想一个读书人与目不识丁的大老粗有什么好商量的,凑过去问他们在谈论什么。牯牛兄弟见大少爷回来,起身算是礼节。
徐二少爷也不想瞒兄长,就把父亲吩咐的事与大少爷说了。没想到遭到徐大爷的反对。徐大少爷有他的道理,让两个目不识丁的去递交请愿书,等于指瞎子跳崖,注定是有去无回。
大少爷为人仗义,尽管读书不多,但道理他懂得不少。凭他的天资聪慧他一下子就知道乡绅们意欲所为。大家是想把牯牛兄推举出来当炮灰,然后众乡绅好以此为借口弹骇保长与官仓守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徐二少爷见大少爷的表情有些愤怒,便把乡绅捐钱的事说了出来,说牯牛兄弟二人都已经收受了大家捐的钱物,这事想退也来不及了。再说牯牛兄弟二人虽出生寒微,但在罗卜汝地境也算是知名的人物,一向以仗义著称。要是中途反悔那不就毁了一世英名。徐大爷不想与二爷讲那么多大道理,他只认一死理,就算是要上书也应该由众乡绅出头才是,。怎么可以让无辜的人充当炮灰。
徐大少爷是知道里衙手段的。里政虽然远在五十里外的合江,可在罗卜汝官仓坡建有粮仓,派了数十名兵勇把守,兵勇头目武什长与保长黎朝轩沆瀣一气,平时欺压乡邻,苛绢杂税更是强取抢豪夺。加之官仓驻军武器配备齐整,冷、热兵器应有尽有,莫说牯牛兄弟,就算是集武林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