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婚礼进行时(1/3)
村民都来我家贺喜,贺喜我们家老大定亲。过去的人情味儿都特别的浓,每一家孩子定亲都有三次不同的贺喜方式。
第一次喝喜就是定亲后。村民会把自己家里比较好吃的东西送过去,比如说10个鸡蛋,一斤猪肉,两把猪油馓子。
关系比较好的就送一只老母鸡,一瓶地瓜干儿白酒等等。
这个意思也比较简单,家里孩子定亲了,亲戚们来贺喜,需要招待客人吃饭。这个时候,谁家里也没有这么多好的食材,邻居们凑一凑,就可以把这个事情过得去,一时解决没有钱买食材的尴尬。
大事面前,邻居们都会伸出援手,这种风俗在我们大王庄特别的盛行。
即是家里没有钱,也能把喜事前面的事情,办的好好的。对外村人来讲,这是我们大王庄村的集体脸面,不能让外村人瞧不起大王庄村的人。
第二个贺喜,就是娶媳妇的前一个月。近门子大妈,大嫂,孙子媳妇都来家里帮忙套棉被。
村里每家每户都要送一点棉花来,这是我们村里过去没有大面积种棉花之前养成的老做法。过去村里娶媳妇,都要制作三套新棉被,在我们老家叫三铺三盖。
三铺三盖不少用棉花,因为山东地处寒冷地带,过去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16度左右。
我们家的被子都特别的厚,也特别的大,每个被子要达十斤以上。既是下面铺的褥子,也要有五斤棉花。三铺三盖最少需要50斤新皮棉。
过去没有这么多棉花,村民知道哪家娶媳妇,都会主动的把自己的棉花拿一点出来,汇集到每一家就完全解决了问题。因为王庄村儿特别大,每家拿出来一两,就可以解决所有的棉花难题。
村里不管是姓氏如何,不管是家里贫穷富有,当官不当官,村里所有村民对待喜事这一方面都是一样的待遇。所以我们村里的村民,没有一家因为办喜事而发愁,都是从打心底里高高兴兴的。
因为有了这一种互帮互助的风俗,我们村里自古以来就没有过光棍。附近百公里村里的姑娘们都知道,只有我们大王庄村的棉被和嫁妆是最好的。
第三道贺喜就是说到嫁妆了。男方娶媳妇都需要给女方嫁妆,不需要其他的现金彩礼。
在村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嫁妆当中必须有家具大四件。大衣橱,梳妆台,木质靠椅,八仙桌。这四件家具基本上能用一辈子,基本解决了新婚之家所必须的全部家具。
男方把家具做好后,还要送到女方家,因为女方家的所有的随身衣服和被褥,都要装到柜子里面。
另一方面在出嫁当天的早上6点之前,女方家里要派二十几个男劳力,穿上自己最新的衣服,扣鼻儿上要系上红皮条,表示自己是女方家的客人。
男方还要准备二十几个劳力,在村头迎接他们,女方家来的客人可不能怠慢,假如说不应接他们的话,他们会把嫁妆家具放在村头,不仅不给你送过来,还要讨要香烟和礼钱。
男方家的二十几个劳力,替换掉女方的二十几个劳力以后。男方家还要有专门的司仪来伺候他们。
司仪见到他们后,也要特别客客气气的,给他们递烟,给他们带路,他们安排到家里以后,专门给他们烧水,倒茶,聊天。
聊天儿的内容大概都是关于农活的问题,你们村里今年的庄稼怎么样,我们村里今年哪个地方的收成不好,谁家谁家又出了什么稀罕的事情等等。
但是这种聊天大部分都是属于官宣似的聊天,也不可以在这种场合下,乱讲一些不吉利不好听的话。
一般男方的家庭都要安排有文化的人来做这种司仪。因为有文化的人知天知地,必须要上通天文,下懂地理,还要懂得人情世故,礼仪礼貌,最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是给女方村民留下一个好印象的大场面。必须把男方的高贵气度亮出来,还不能卑躬屈膝的献媚于女方客人。既让女方客人感到男方家里的各种条件优越感,还要让女方客人感觉到不是在吹牛,这种火候的把握,一般人是做不了的。
假如村庄里没有这种能说会道,逢山开路的人选做司仪,男方就会把自己村庄里面,在单位上班领导架出来,这种领导大部分都是每个家族里面,有头有面的人。
假如有一个特别大的领导,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女方派来的客人,也大都是自己家族当中比较有脸有面的人,不仅仅是模样长得好,还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和领导地位。
假如男方的领导大过女方村里的领导,这种司仪是特别好做的。女方的领导也可能亲自烧水倒茶点烟。
其实这种场合,就是两个村庄之间的一场高规格的外交过程。就是村和村之间综合实力的较量。
无论从领导位置,经济收入方面,还是社会交往和礼仪礼节方面,都是村和村之间的一种热情交流。大家都是亲戚了嘛,交流过后,就可以了解到自己哪个环节需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