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资料的汇总(1/2)
秦云的生活依旧如常,每日依然是宿舍、单位、图书馆三点一线,图书馆更是成了他每日必至之处。
尽管每天都会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但李建国也看得出来,秦云如今已然是心有所属。
有时从图书馆走出时满脸喜悦,也有时候则显得郁郁寡欢。渐渐地,建国也摸出了规律:每当那个名叫纪明明的女孩来图书馆的时候,秦云的心情必然格外愉快。
这段时间,秦云深深被这个纯真的女孩吸引住了,而纪明明也同样对秦云抱有极高的好感。无论从经济条件还是学识修养,秦云无疑都堪称优秀。
两者间的关系亦是日渐升温,此处暂且搁笔不表。
秦云这边,某日正于办公室静阅报纸之际,脑中忽闻系统提示音响起。
“叮~~~恭喜宿主完成新手任务,奖励集成电路技术资料。”
“奖励已发放至系统背包,请宿主自行查看。”
这一奖励令秦云颇感意外。此刻正是1958年,集成电路虽在达默这位雷达研究所的科学家于1952年提出初步构想——将电子线路中的分散元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晶片上,使得一小片晶片即成完整电路,从而大大缩小体积、提升可靠性,但真正实现这一构想并登上历史舞台的,则是在杰克·基尔比与罗伯特·诺伊斯分别发明锗集成电路和硅集成电路的1958-1959年间。
而集成电路对计算机发展的影响尤为深远,当前国外最先进的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在体积、能耗、可靠性和运算速度等方面相较于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已有显著提升,但直至集成电路应用于计算机制造,催生出集成电路数字机后,计算机才真正跨入集成化、标准化、系列化的崭新时代,并在成本上实现了大幅度降低。相较之下,国内在电子技术领域的积累仍有较大差距,以计算机为例,国外已成功研发二代晶体管计算机,而我国今年才刚刚起步研制首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4机。
如今,拥有了现成的集成电路技术,无疑将极大助力缩短乃至超越这一差距。“建国,快准备车辆,我要去一趟刘老那里。”回过神来的秦云立即吩咐李建国。
很快,建国驾车将秦云送达了刘老家门口。
“秦云,今天怎么有空过来?是不是遇到什么难题了?”刘老看着秦云,满面疑惑地问道。
“刘老,我今天可是给您送大礼来了。”
“呵,你秦教授送礼,这可真是稀罕事啊!”
“刘老,咱们借一步说话?”
刘老见状,意识到秦云此行定有要事相商,便对身边的李秘书说:“小刘,倒杯水过来,然后就在外面等候吧。”
待李秘书退下,秦云看向刘老,开口道:“刘老,您还记得上次会议上我们讨论两弹研究时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吗?”
“我的记性还没到衰退的地步,当时你说我们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就是理论阶段的海量计算问题。”
“刘老,回京之后,我也琢磨了一些法子,针对这海量计算问题。”
“如今国外都借助计算机进行运算,其速度惊人,每秒可完成数十万次计算,我们何不也利用计算机来辅助解决呢。”
刘老听秦云如此一说,不由得轻轻叹了口气。
“小秦呐,你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们又何尝没有深入探讨过。但目前我国在电子技术方面与国外确实存在显著差距。”
“既然你已加入两弹的研发工作,有些情况你也应当知晓。我国计算机事业起步较晚,现今才刚刚步入研发阶段,加之国外对我们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所以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我们对国内科研人员充满信心,但恐怕难以赶上两弹工程的时间节点。”
秦云听完后深以为然,这与他记忆中的情况大致相符。
“刘老,关于国外的技术封锁,我心中有数。目前,漂亮国已经成功研制出第二代计算机,并且第三代计算机项目已启动,其发展方向是计算机集成化。普渡大学曾举办过相关研讨会,我当时随我的导师参加过。”
“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是否可以跳过电子管和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发阶段,直接采用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因此,利用这个时间,我把当时研讨会上听到的一些关键技术做了整理,想请刘老帮忙联系国内电子领域的专家,看看能否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我们的研究中。”
刘老闻此言,大为震惊,连忙放下手中的茶杯,对着秦云认真道:
“小秦,你所言当真?此事非同儿戏。”
“刘老,这种事我怎敢随意玩笑。资料我都已经梳理完毕,由于数量较多,所以装在一个大箱子里,现在就放在楼下的车里,李建国同志正在那里守着。”
“当然,这些资料经过了严密筛选,要知道系统提供的集成电路技术涵盖了从原始技术直至尖端的所有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