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行山下(1/2)
天刚蒙蒙亮,沉睡的大地还纹丝不动,它的脊梁就透出了幽幽的光。巍峨的高山一座座高耸入苍穹,连绵不绝。云贵高原的山脉总是一眼望不到边,滇黔交界处的这头巨龙匍匐着身躯蜿蜒而来。到了石坝大沟边,他缓缓地垂下了高贵的头颅,俯身吮吸着这逶迤的河。仿佛一位风尘仆仆的赶路人寻得了一眼泉,如获至宝。潺潺的河水如翡翠般碧绿,在晨曦中散发着微弱的光,巨龙在这里屏息,轻柔地喝着水,将如玉石般的河水蕴藏的灵气不断凝聚到它的体内。等待着有朝一日,喷涌而出。
在天与地的交融之处,缓缓走来一群人,男女老少,沉默不语。领头人穿着藏青色的长褂子,身高七尺有余,头戴一顶圆帽,长长的辫子垂在脑后。他宽阔的手掌松散地低垂在身旁,不久后,他脚下踩着的荒地即将被这双结实有力的手掌赋予新的生命。
他忍不住回头看向东北方,那里有座山,叫太行山,山脚下有个小鱼村,地处莱州市,远离尘世喧嚣的小村庄,如今满地是村民的鲜血,苍蝇四处飞舞,屋舍倒的倒,塌的塌,早已没了家的模样。
在太行山下,一个面朝大海的小土包里,深爱的女子埋在那里。
战火烧毁了村庄,侵略者视生命如草莽,带不走人,只能永远深埋在那个地方。
转身看看身边疲惫的孩子和亲人,看着如海浪般连绵不绝的高山和山脚下那条波涛暗涌的河水,是时候停下歇歇脚了,他心想。
孙氏一行人原地坐下,拿出随身携带早已为数不多的干粮,慢慢的啃了起来。山峦边初透的曙光轻轻柔柔的洒在他们身上,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他们风尘仆仆的肩膀,想要替他们拂去内心的悲伤;朝霞轻轻吻着他们的面庞,脸上每一根布满尘土的毫毛都在缓缓抖动,脸上的眉头与皱纹都渐渐舒展开来;远处树林中的鸟儿开始鸣叫,声音如泉水般清脆,仿佛在劝说他们别再流浪。
孙庆芳抬起头,山腰上迎面走来一位早起割猪草的老农。
“老人,这里是什么地方?”
“海岱。”
“差不多就到这里吧!”孙庆芳对跟随他的人们说到。
年幼的儿子红肿着眼,三个月前,他的母亲死在了战火中。他耷拉着的脑袋抬了起来,轻声说:
“父亲,我们还回去吗?”
“不回去了,熙南,我们在这里安家。”
孙氏一行人,原籍山东莱州府,由于战火,迁滇南,定居宣威,分居创业于田坝。领头的人叫孙思惠,字庆芳。祖籍莱州府,祖上曾有人到西南边陲做官,如今时逢乱世,原配妻子战死,带领族人来到滇黔交界处寻祖,开垦荒地,继娶包氏,开枝散叶。勤劳朴实的一家人齐心协力,家业逐渐兴盛繁荣。
孙庆芳正直刚方,勤俭诚实,办起事来井井有条。他带领儿女们开垦出来的土地整整齐齐,就连沿着山腰的田地都有美丽的弧线,远看起来,就像是女孩子额头前垂下的秀发般,丝丝分明。他不仅将东北的谷物与种植技术传到了海岱与田坝,还将从事地下工作时接受的先进思想分享给村民们。
孙庆芳在十里八乡远近闻名。长期以往,他被大家推举为了力行办事处农业协会会长。
转眼到了民国二十五年。这一年,熙武六岁。
凌晨四点一刻,大地还沉寂在黑暗之中,屋外窝棚里的公鸡叫两遍了。今天的天气有点凉,母亲包氏原本跟四个女儿一起睡在西边的厢房里,见东边孙家七兄弟房里还没动静,披上外套来到窗外,喊着:
“熙南,熙南,快起床念书去了,我去厨房里给你做点吃的带去。”说罢就离开去生火了。往日里都是熙南自己起床,带上隔夜的窝头就走。今天天气格外的冷,在这高山梁子上布满了雾气,草地上、树叶上都挂满了冰霜。
孙庆芳的长子熙南从被窝里缓缓起身,穿起藏青色的学生服,一粒粒扣上黑色的扣子。打个哈欠翻身下了床,从床头拿起与衣服配套的帽子戴上,收拾书包,准备去学堂了。
往被窝那边望去,大通铺旁边躺着的是熙南的二弟熙北、三弟熙东、四弟熙忠、五弟熙武、六弟熙发和最小的七弟熙耀。女孩子们都跟母亲包氏睡在院子西边的房间里,分别是大姐银巧、二姐银双、三姐银芝和四妹银翠。
正在熙南洗漱完毕准备起身去厨房的时候,早已在被窝里睁着眼睛的五弟熙武一骨碌起身,开口讲话:
“大哥,我要跟你一起去念书。”
定睛看了看精神百倍的熙武,又看看他身上单薄的秋衣,大哥熙南说:
“五弟,你还小,留在家里帮父亲母亲的忙。”
“天气冷,草结霜,不用放牛,我昨天割的草都在牛棚里堆得高高的,够它吃上好几天的了,大哥,就让我跟着去嘛,行不行?”
看着熙武那迫切的眼神,转念一想自己在路途遥远的山路上也有个伴,熙南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