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书屋

首页 > 科幻小说 > 重生之理想国 > 第十二章 塔斯马尼亚问答录

第十二章 塔斯马尼亚问答录 (1/2)

2024-03-13 作者: 不甘的微尘

第十二章 塔斯马尼亚问答录(1/2)

漫步在塔斯马尼亚荒原上,张云辉三人穿着湿漉漉的海人衣、鳃膨,冷风一吹,浑身直打哆嗦。

张云辉随口打趣到:“人类的祖先从海洋登陆已有四亿年,所以我们还是比较适合生活在陆地上吧!四亿年后的海人妄想重返海洋生活,应该算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吧!哈哈...”

郑怡欣没有说话,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去个暖和一点的地方休息一下。

姬昊“嘿嘿”附和,成为海人后他已积累了太多的困惑,他迫不及待地向张云辉请教。

姬昊问:“海人联邦为什么能够打败理想国,联邦的科技也不比理想国先进啊?”

经过多天的相处,张云辉对姬昊已经完全信任,特别是在姬昊讲述了他的身世和经历之后,更是对姬昊有意“培养”,允许他和郑怡欣一样同自己探讨学术问题。

张云辉答:“你应该看到了,从23世纪到31世纪,800年来理想国的科技长期停滞不前,有些方面比如军事领域还出现了倒退。在上次战争中,理想国人使用的主要武器是环保但威力有限的电磁武器,因此打不过使用流行于21世纪的热兵器的海人。”

姬昊问:“那科技停滞的原因是什么呢?”

张云辉答:“你也应该猜到了,是塔斯马尼亚岛效应。

实际上塔斯马尼亚岛效应无处不在,比如古中国在技术上先领先、后落后的例子就非常典型。

古中国曾长期在技术上领先于世界,有一长串重大技术的世界第一,包括铸铁、罗盘、火药、造纸术、印刷术、运河闸门、船尾舵、独轮车等等,但自15世纪后,古欧洲逐渐取代古中国开始领导技术创新。

原因是古中国大陆是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北面是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燕山山脉,西面是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大戈壁,西南面是云贵高原,南面是横断山脉,东面是太平洋。

古中国大陆内部相对通达,自西藏高原以东的山脉都不会难以逾越,容易形成大一统的国家。

这样的地理条件早期有利于技术传播,但后期却成了一个不利的条件——某个专制的君主的一个决定就能使得技术创新半途而废,比如中国人在明代抛弃了远洋船制造技术(于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不是古中国人),放弃了开发水力驱动的纺纱机(于是在14世纪从一场产业革命的边缘退了回来),在制造机械钟方面领先世界后又把它拆毁或几乎完全破坏(于是古中国在15世纪晚期以后不再发展机械装置和一般技术)。

古中国的君主之所以扼杀技术创新,乃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技术可能会威胁到他们的统治(比如火药火器曾一度领先于世界,后来却落后于西方),或者认为这些技术对于他们的统治毫无用处(比如郑和下西洋被认为耗资糜费,皇帝下令禁止进一步海外探险,连带远洋船制造技术也被放弃了)。

相比之下,古欧洲在地理上的分割形成了几十个或几百个独立的、相互竞争的小国和发明创造的中心。

如果某个国家没有去追求某种改革创新,另一个国家就会去做,从而迫使邻国也这样去做,否则就会被征服或者在经济上处于落后地位。

古欧洲的地理障碍足以妨碍政治上的统一,但还不足以使技术和思想的传播停止。”

姬昊问:“那产生塔斯马尼亚岛效应更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张云辉答:“我称之为‘稳定陷阱’。

进化论提示我们,物种的进化由选择压力驱动。

同样,人类文明不会自发地进取,也需要选择压力驱动,这种压力可以是自然环境的改变,也可以是人类物种内部的竞争。

如果缺少选择压力,比如追求统一稳定的社会,文明的发展就会陷入停滞甚至是倒退。

显然,塔斯马尼亚岛效应也在理想国社会显现——地球仍是茫茫宇宙中已知的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所以对人类这个物种来讲,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孤岛’上。

理想国精英的人口本就不多,而且他们作为体制的螺丝钉,主要贡献只是维持体制运转,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口极少。

更无法指望桃花源人进行创新创造活动,他们生活在虚拟的桃花源世界里,虚拟世界里几乎所有的事件都是程序设定好的,超出数据库的事件根本无法响应,自然无法开展创新创造活动。”

“现在,换我问你,海人联邦为什么没有掉进稳定陷阱?”张云辉问。

姬昊想了想,答:“是不是因为竞争?海人联邦对内崇尚竞争,对外寻求扩张,竞争和扩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始动力。海人联邦的科技水平虽然进步缓慢,但一直在顽强地提升,直到如今能够打败理想国。而理想国追求稳定,管理阶层从维稳出发,不提倡竞争,无心于创新,科技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出现倒退。”

张云辉点头,露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