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黄巾起义(1/2)
牧守府的大堂之内,烛火摇曳,映照出皇甫嵩满脸的忧虑之色。他来回踱步,手中的竹简已被紧握得微微变形,显现出其内心深处的焦躁不安。坐在一旁的张奂亦是一脸沉重,身为忠诚可靠的幕僚,他深知此刻皇甫嵩的心病所在——那四处蔓延、如同野火般难以扑灭的黄巾乱军。
皇甫嵩叹了一口气,眉宇间凝结着愁云:“黄巾军之事,实乃国家之大患。各地烽烟四起,我等虽力战连连,却好似砍倒一株草,却又冒出一片林,这股逆流似乎越打压越是旺盛,真是令人头疼至极啊!”
张奂眼见皇甫嵩这般烦忧,也开口安慰道:“大人不必过于忧心,那些黄巾头领藏匿于深山之中,借天师符水蛊惑百姓,行的是鬼蜮伎俩,哪里是什么真龙天子?若是他们敢公然跳出来谋反,朝廷就能名正言顺地集结大军,将其彻底围剿,到时候必能一网打尽。”
皇甫嵩闻言,忍不住瞪大了眼睛,一股怒气瞬间涌上心头:“哼,什么妖道邪术,不过是借此煽动无知百姓罢了。若非那张角等人故弄玄虚,黄巾之乱何至于此!他们既非真龙,便是泥鳅一条,早晚也要在阳光下现形,吾辈只需坚持信念,严明军纪,加强战备,终有一日能够荡平这帮乱党,还天下安宁。”
张奂点点头,表示赞同:“大人说的是,如今最重要的是稳定军心,强化战力,等待合适的时机,一举扫清黄巾之患。而且,还需上下一心,共同对抗叛乱,决不让贼人有可乘之机。”
在丰县新建的县署内,叶枫独自端坐于案几之后,身旁的一盏油灯跳跃着微弱却坚定的光芒,照亮了桌上那封刚送达的情报。情报中密密麻麻的文字揭示了近来黄巾军的动态愈发猖獗,几个偏远的县城已然遭受了他们的冲击,并最终沦陷。这让叶枫的脸庞上笼上了一层严肃的表情,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势力范围——冀州北部的丰县,在相对而言较为偏远且人口密度不高,但正因为如此,这片土地反而吸引了许多周边地区因饥荒而逃难的民众。
原本仅3万人的丰县,在接纳了大批难民之后,人口急剧增长,现在已经接近五万之众。由于早前的决策得当,附近的荒地都被组织起来大力开垦,再加上从外地购入的粮食储备,使得丰县在战乱之中反倒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仓库里堆满了秋收后的粮食作物,足以支撑城内的居民度过寒冬乃至接下来的困难时期。
周围的几位兄弟——高雨、林武、费元等人,则在一旁轻松谈论着,他们对目前丰县的安定局面感到满意,甚至有些不解为何叶枫还在为此担忧。高雨放下手中酒杯,爽朗笑道:“咱们这儿可是粮满仓、人丁兴旺,连那些个黄巾匪徒恐怕都没想到咱们会过得这么滋润。老大您是不是有点儿过虑了?”
林武接过话茬,他虽然性急好战,但也明白稳固后方的重要性:“是啊,咱丰县现在简直成了避风港,只要坚守城池,保证粮食供应不断,就算黄巾再怎么闹腾,估计也不会轻易往我们这里撞。”
费元则沉稳地点点头,补充道:“不过,老大向来考虑周全,可能是在顾虑黄巾一旦势头更猛,会不会引来更大的威胁。毕竟,墙外虎狼眈眈,我们也得提前绸缪,防患于未然。”
叶枫听着兄弟们的议论,心中却是另外一番考量。他清楚,眼前的安稳并不代表长久的安全,黄巾乱军的扩张只会让整个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次年,即公元184年,在邺城冀州牧守府中,身居高位的皇甫嵩正在与几位因平定地方叛乱而获得朝廷嘉奖的将领们围炉品茗,享受片刻的安宁。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厅内的平静,一名信使疾步入内,手中紧握一封急报,面色紧张地禀报道:“大人,急报!张角所率领的黄巾军已在各地揭竿而起,他们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攻势猛烈,多地告急,请大人速做决断。”
黄巾起义的领导者张角,乃是冀州巨鹿人氏,他以传播太平道教,救治百姓疾苦为名,暗中策划并发动了这场意图推翻东汉王朝的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巾军因其显著的标识——头裹黄巾而得名,其口号揭示了对旧秩序的彻底否定以及对未来新世界的憧憬。
正当邺城传来的黄巾起义消息犹如野火般迅速蔓延之时,位于翼州边陲的丰县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作为丰县的实际掌权者,叶枫闻讯后神色凝重,立即召集了部下亲信议事。
“诸位,刚刚接到紧急情报,张角的黄巾军已然举事,这股烽烟随时可能烧至我丰县。”叶枫坐在简朴却威严的案几之后,话语沉稳有力,“咱们必须早作准备,以防贼人渗透。首先,我命令从今日起,全县范围内加强治安巡查,尤其是普通人家,务必严密监视,防止有黄巾党人混入潜伏。”
费元听罢,立即挺身而出,铿锵回应道:“首领放心,我这就安排弟兄们分组排查,绝不让黄巾余孽在我丰县有任何立足之地。”
林武紧接着补充:“我们还需做好宣传工作,以免百姓受到黄巾邪说蒙蔽。如今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