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书屋

首页 > 历史小说 > 淮右布衣逆天记 > 第三十三章 洪都保卫战(1)

第三十三章 洪都保卫战(1) (1/2)

2024-07-30 作者: 九品流官

第三十三章 洪都保卫战(1)(1/2)

对于张士诚没有应陈友谅之约参加龙湾之战,而是举兵围攻安丰,很多人不是很理解,也只能从格局大小的角度来分析,其实这是一个认知判断的问题。

如果和陈友谅一起攻打龙湾,就算胜利,和陈友谅分享战果,自己也不会占到多大便宜,毕竟是陈友谅先提出来攻打龙湾的,他才是大股东。再说了,你陈友谅为报私仇拉着我去打偏架,万一打不赢,那我不是就此跟朱元璋结仇?我才没这么傻。让你两家狗咬狗,我就只管坐收渔利。

而攻打安丰,是出于当时的战局突变,当时的元朝政府军捷报频传,北面的龙凤政权节节败退,韩林儿和刘福通是红巾军名誉上的政权代表。张士诚的如意算盘应该是这样打的:攻打安丰,一方面可以讨元朝的好,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打击朱元璋的朱元璋队伍的政治核心力量,打破你的精神支柱。

对于是否出兵解安丰之围,刘基一直都是不同意的。刘基分析:如果举兵解安丰之围,陈友谅举兵来攻打应天,咋办?就算应天安稳,解安丰之围的目的又是什么?你头顶上那个名义上的政权一直制约你做大,不如趁这个机会让别人替你灭了他,何乐而不为呢!

这个道理朱元璋并不是不懂,但朱元璋考虑的是人心向背的问题,解安丰之围是要向大家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态度这是个很微妙的东西,但很多大事的走向往往取决于这种微妙的变化。正所谓“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是也,科学解释为蝴蝶效应。

朱元璋的打算是安丰之围必须解,但怎么解就是个技术活了,夺回安丰,救出韩林儿和刘福通,北面的门户还可以时不时的为自己做个屏障,自己也将树立至高无上的威信;如果安丰失守,那俩人战死,我今后将不会受任何人的制约。

本来一向很果断的朱元璋在这件事上犹豫了,也不知是良心未泯还是贪图名声?对错不去评论,如果是对的,后人不会诟病。如果是错的,他最终也不取的成功。

解安丰之围的最终结果是朱元璋意想不到的,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被救出。

不幸被刘伯温说中,救出的韩林儿如何处置。杀?那就背离了解安丰的初衷。留?安丰已经不能作为屏障,以后发号施令还得顾及这家伙的感受。

朱元璋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在路过庐州(合肥)的时候便派出徐达去攻打。如果能够攻下合肥多上还能挽回点面子。

陈友谅为报龙湾之敗的一箭之仇,回家之后痛定思痛,又组织各大船厂紧锣密鼓的打造舰船。

这次更恨!他倾尽全力又打造了200多艘战舰,最大的可以装载3000多名士兵,小的也能载1000多人。现在的一艘远洋驱逐舰也只能载2000来人,600多年前的造船技术也是相当先进了。

这些舰船都有20米之高,首尾不能相望,一共分三层,每层之间都听不见说话的声音。最下边一层是负责蹬船的,也就是船的动力系统,人力发动机。中间一层是作战力量,战马可以在甲板上行走。最上面一层就是指挥系统,负责指挥,叫你往哪开,你就往哪开。

龙湾战败之后,背叛的行为又进一步加剧了他扭曲的心理。对于背叛者,他恨不得嚼碎他们的骨头。这种扭曲的心理反过来让他的手下都陆续地选择离开。

估计是大伙打架都打懵逼了,难免会偶尔脑筋搭铁,间歇性的短路。

张士诚面对龙湾战役很好的机会选择作壁上观;朱元璋解安丰之围,陈友谅没有选择进攻应天;朱元璋不解洪都之围而去选择进攻庐州。这些都是后来的史学家对当时的这几位枭雄的所作所为所不能理解的。

但话又说回来,他们三位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会有情绪,人的情绪变化用简单的规律性来做总结是解释不清楚的。所以人会犯错误要懂得理解。

咱们将错就错。陈友谅又有部下投靠朱元璋的部队了。投靠的地点是紧挨着九江的洪都(南昌)。对于背叛者,我收拾不了你远在应天的人,还收拾不了眼皮底下洪都的人?

就这样陈友谅举全国之兵力开始围攻洪都。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因初唐文人王勃的《滕王阁序》闻名于世,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的意境美不胜收。

此时洪都城里的人没谁有这伤春悲秋的情愫,听见陈友谅的60万大军即将屠城,都在忙着保命。

60万估计是个虚数,陈友谅的部队估计在40万至50万之间。

攻打洪都城,陈友谅除了要泄私愤之外,主要是听说守城的将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这人的口碑不怎么好,纨绔子弟、败家子儿、不学无术都是他的代名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