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立春,香积寺祈福(2/3)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王维将这种“无”融入了《终南别业》一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无悲无喜,不惊不扰,一切都显得从容不迫。又如《鸟鸣涧》一诗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人与物似乎产生一种内在联结,达到一种“无我”的艺术境界。
入山门的台阶两旁雕刻有龙形,寺院由青砖铺地,整体色彩稳重而不黯淡,这应是皇家敕建,或者是宫廷贵族好道场之一,还保留着宫廷御用青花海水行龙文扁瓶上的造型图案的遗迹。青砖道间或雕刻有栩栩如生的莲花,雕工精美,枝叶舒展,又难得的主次分明,寓意者佛教“步步生莲花”的典故。
穿过香积寺的大殿,便是开阔的大院了。高高低低的红蜡烛不仅插在两层香炉上,院内各角落还点了不少灯和香烛,烛光微微闪烁,大大小小的烛头火红火红的,香烟缭绕,很是虚幻。我手执香烛凑在蜡烛的火苗上点燃,据说在佛前点灯,可以让自己眼睛明亮,心智聪明,不生黑暗世界。有了这种心理暗示,烛光映在我的脸上,仿佛给我镀了一层金色,人也就庄重了起来,祈愿佛菩萨保佑,一点灵光直透进心房,好像在与“净土世界”交流。
进入正殿,阳光跟着我破门而入,柔光穿过顶洒落下来,仔细看去,小小的埃尘在光柱中凌乱地飞舞,连佛面也更加慈眉善目,菩萨面容安详,似凝望着虚空,又似关注着眼下的信徒,慈航普度。
我双手合什,为家人、亲人祈福,我分明看到了佛菩萨慈眉善目的观照,一股无形的意念关注了全身,慈悲心、怜悯心、平常心即刻升起。
到了善导舍利塔跟前,有名僧人在转塔,不紧不慢。这是善导大师的崇灵塔,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大师圆寂,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唐朝时香积寺规模极大,有“骑马闯山门”的故事,而现在只能从遗址中依稀看出当年的风采。
塔是一座正方形密檐式仿木结构砖塔,由特殊烧制的青砖砌成。塔身为平面正方形,壁厚两米,现存十一级,高三十三米(据载原为十三级)。塔身周围保存有鞍形的十二尊半裸古佛,雕刻精巧,只是很多都已消失,只留下空荡荡的佛龛。塔身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晨钟暮鼓,花开花落,年久失修,塔顶已经毁了,有些残破,但作为祖庭,善导大师的舍利相传存放于此,大德高僧虽已去,难现当年高僧一出,万籁俱寂唯有法音宣流的场景,但寂寞黄卷难掩佛菩萨的光辉,善导塔仍不失庄严和神秘。善导塔开有一门,前面台阶上放置几个蒲团供信众礼拜,由于塔上空间较小,等候排队叩拜的人很多。
净土宗东晋时由天竺传入中国,开祖于庐山慧远。相传慧远和十八高贤共结莲社,同修净土,故净土宗亦称“莲宗”或“白莲宗”。继盛于北魏,从并州道绰大师,至长安光明善导大师才集其大成,故人们认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宗者是善导,尊他为二祖。资料介绍说,唐代善导大师被信徒们认为是一个信、愿、行的彻底执行者,他除了修正行中的正定业外,还做了许多善事,“自利利他”,于己,终达“功德圆满”,号称“弥陀化身,于人,则似众香国的香气一样“周流十方无量世界”。寺名香积,意把净土宗师善导比作香积佛。所谓西方净土,是大乘佛教的说法,十方三世有无数佛,每一个佛都有属于自己教化范围的国土。
净土宗奉为经典的是“三经”,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净土宗认为,末法时代众生依靠自力成佛极为困难,必须依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摆脱轮回到达西方净土。而依仗愿力的方法就是信愿行俱足,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是梵语,意为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智。我们日常最为熟悉的观音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的随侍。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简称观音,自此便为后世所沿用。
唐代的香积寺虽未被列为皇家寺院,但佛教在唐朝发展到辉煌时期,香积寺作为一个开山立祖的寺庙,地位也是独树一炽,武则天和唐高宗都曾来此礼佛,并将“倾海国之名珍”、“舍河宫致密宝”赐给香积寺,上至天子,中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信佛礼佛的人很多,香积寺一时间香火极为鼎盛。寺内还保存有许多金石文物,仅历代雕刻就有119件。东西两边的回廊曲折蜿蜒,路旁的墙壁上留有历代名家珍贵的墨迹。这也是香积寺辉煌历史的见证。
塔后是一花园,有僧人在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很专注,有个很胖的大橘猫,匍匐在僧人旁边闭目眼神,好像也在坐禅静修,我静观不动,怕惊扰了他们的静修。
这是第二次看见猫了,我从背包中拿了些吃的,准备给猫喂养行善,再转却好久没有遇见新猫,这就跟出租车一样,你不坐车的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