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全港热议,电影事宜(1/3)
【华人之光继续闪耀!融实少东再下一城!华人行大厦即将动工!】-《东方日报》1977.4.30日头条。
饶是港岛市民对于陈家泰的新闻已经有些疲惫,见到硕大的华人行三个字,依旧激动万分。
而对此事更加震动的,其实是港岛华人商界。
因为根据知情人透露出的口风。
陈家泰与汇丰合作成立了“华豪”有限公司。
随后以华豪公司的名义承揽了汇丰旗下华人行大厦的重建项目,等大楼建成出租后双方利润共享。
这本是很平常的商业合作。
玩的骚的地方在哪呢?
陈家泰以未来大楼的收益为抵押,从汇丰贷款2.5亿港币。
然后将这2.5亿港币分批用在华人行大厦的重建项目上。
普通人这么一看,就会被其中的逻辑绕迷糊。
但商界大佬们却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什么叫做最顶级的空手套白狼啊?
这其实就等于陈家泰一分钱没花,汇丰出钱出地皮让陈家泰旗下的公司承揽大厦重建项目。
然后大厦建成后,收到的租金中陈家泰的那一份会被用来偿还贷款。
等贷款还完之后,剩下的利润仍然归属于陈家泰的融实地产!
然后呢?
修复大厦的工程款呢?
当然被融实地产旗下的工程队、水泥厂赚走了。
还能这么玩?
当然能这么玩。
有人要问了,这不就等于给陈家泰白送钱么?
为什么汇丰银行不自己动手建楼呢?
首先要明确一个逻辑。
汇丰是银行,不是建商。
银行的逻辑是放贷-收贷款利息-收回本金。
至于贷款方用这笔贷款赚了多少钱,银行是不管的。
银行赚的只是利息钱。
这笔钱稳稳当当,面对优质客户,这笔贷款不存在任何风险。
但建商是有风险的。
工人受伤甚至身亡,要赔付吧?
因为种种原因耽误工期,要延期吧?
工程建好了,种种原因利润达不到愿景,谁来负责?
所以才会让第三方建商来做。
哪怕这门生意所有人都认定稳赚不赔。
银行也不能坏了这个规矩。
最多最多也只会参与投资第三方公司。
融实地产虽然在港岛还不算顶级的地产公司。
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采砂到建工到造价等事宜,融实地产可以一手包办。
而且还有陈家泰这个港岛新晋的华人英雄作保。
这2.5亿贷款也并非没有条件,合约中有规定,如果大厦建成后一段时间内利润达不到需求,就会触发条款,届时融实地产需要连本带利还要加上部分赔付金一次性缴齐。
这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所以啊,无论是新大陆,还是旧大陆,甚至包括倭岛、半岛的各种托拉斯集团,只要上了规模的财团,其核心业务都是以银行为中心。
只有依托银行,财团旗下的各种公司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贷款,用钱生钱,万世不易。
而陈家泰对未来的规划,也是以银行业为根本。
但就目前来说,因为港岛的外资银行的势力太过强大,所以陈家泰至少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把这个计划落到实处。
毕竟,在港岛这一亩三分地上,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围绕着银行业的腥风血雨就从未间断过。
事实上,在1946-1964这段时间,华资银行相对来说是比较充满活力的,只是一般受限于规模较小,但优点是网点很密集,在港岛华人群体特别是中小企业与市民阶层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但随着60年代港岛经济的快速发展,外资银行的业务增长非常快,华资银行因为诸如规模小、资金来源少等原因逐渐在竞争中处于下风。
等到未来的80年代中期,大多数华资银行都区域倒闭停业,或者被外资收购、渗透,乃至被港府接管。
比如就有数据表明,等到1988年底的时候,全港岛注册的27家华资银行,其中被外资控股参股的就有20家,被接管的有2家。
到了第二年,还有三家被撤销了银号牌照。
而等进入21世纪,华资银行的数量仅剩9家,且大多被外资参股。
这与华商在商场上攻城略地,外资财团逐渐低调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可以这么说,陈家泰在港岛搞华资银行,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协助,除非他有系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