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不迷茫(1/1)
我其实一直都有很多困惑,在我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我在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甚至思考到了死胡同,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得出的结论是人的一生是注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可以预料的。当然,我现在不那么认为了。
我一直在不断审视我自己,我不断问我自己:你今天有说错话么?你今天有做错事么?你今天有想错么?这是我的一贯方式。永远只有对错,永远只有辩论。一旦我认为我做错了什么,我都会深深地自责,认为自己不该犯错误,那些错误我总觉得是低级的。甚至那些行为在别人眼中或许没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这样让我很疲惫,至今我都无法完全杜绝这种想法。我的心因为长期处于敏感的状态下,在我看来它就是一个干瘪的苹果,一遍一遍从汁水饱满到失去水分皱巴巴的样子在我脑海中回放。它无法碎裂,只能干瘪。
现在我仍然继续观察我自己,问我自己:你还有哪里可以改进?你的行为准则是否要进行修改?我一路走来,不断添加删改我的行为准则,不停地思考它是否真正适合我。以前我一直认为“要么不做要么做到完美”是真理,现在看来他并不适合我。我的精力十分有限,如果每一件事我全都做到事无巨细,那么我每一天都在超负荷。所以“认识到什么是重要的然后花精力去做,次要的事都排在后面”取代它成为新的行为准则之一。再有,我以前一直以道德作为约束自己行为的最高标准,但是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我想象了一个完美遵循道德准则的人在我面前,我可以选择拜他为师或者仅仅听取一两则建议,我会选择哪个?我选择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如果道德是我行为的最高准则,那么我为什么不选择全心全意一心以道德为目标——也就是拜这位高人呢?在读了一本书以后我解决了自己的疑惑,对于我来讲,道德不是最高的行为准则。无论它在别人眼里有多么高尚,有多么值得赞扬,它都不会被我放在最高的位置,我只会取其一二。
这两条行为准则的变动对我来讲影响是最大的。我意识到准则不会有对错,只有是否合适。看到网上有一张长图,是采用流程图的形式思考一个人在发表观点以前需要考虑的,根据流程图得出的唯一结论“你发表了一段中立、客观、全面、详实、不利己、不损人、参考资料多到爆炸的普世公理。它太长了很太无聊了,不会有人看的。”总体来讲没有什么问题,我唯一不太赞同的是你周围的人都会赞同你的观点,如果你没有仇人,那么就不必发表观点了。如果不是仇人就会观点一致么?这是不一定的。那么仇人的定义又是怎样的呢?是那些与你大部分观点都不符合并不友好讨论的人还是仅仅观点不一样就划分进仇人的阵营了呢?
学会适当表达自己观点几乎是每一个人都逐渐意识到的事,但对于观点不一就不能避免开撕的一类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可能和长图作者,甚至和大部分人的想法相似——观点不同就是敌人。还有人在一开始抱着观点不同依旧能好好讨论的情况下因双方部分人的无理纠纷也掺进去的,这些和前面一种其实差不多,无明显区分。
我每一次改变其实都是在反复思考,反复求证下才决定改变。因为我对这个世界了解的太少,我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我的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但我本身又是大胆的,不在意的。这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无论如何本身需要有规定才能去修改。
我欣赏自己的自私,我可以自信地说:我的自私不损人但利己。自私当真是必要的,那些无私的人我只能欣赏但是无法使自己同化。我可以说我做过最自私最伤人的事是我谈恋爱。因为我完全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感情而去谈的,这种心态却恰恰证明了我不适合谈恋爱。其他人在这方面的是与否我不断言,每个人每一个阶段的状态还是会有所不同的。
我永远都在想是否有什么思想是我完全没有了解的,我认为了解不同的思想是很有必要的,这正如所谓周游世界各国开阔眼界一样,不过了解思想——尤其通过书本和讨论的方式——成本无疑是比旅游要少的。
目前就想到这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