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章 战列舰的特性(1/2)
时间点:未来。
......
无论是网上的网友、百科,还是历史学家、军事学家,他们对于战列舰都有一个很清晰的定义。
他们认为的战列舰是以大口径火炮攻击、厚重装甲防护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
......
战列舰又称战斗舰、主力舰。
它是“巨舰大炮主义”的象征。
其自风帆时代诞生起,战列舰就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并作为各国海军的主力舰来使用。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和潜艇的成功运用,使参战国的70余艘战列舰中,有28艘被击沉、击毁。
其中,“大和”号、“武藏”号、“俾斯麦”号、“提尔皮兹”号、“威尔士亲王”号、“加利福尼亚”号等著名的战列舰亦包括在内。
从此,战列舰丧失了便主力舰的地位
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受战争中战列舰被击沉的影响,又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海战形式的变化,战列舰的战略地位,最终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核潜艇所取代。
当然,战列舰的价格高昂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战列舰的作用是什么呢?
历史学家、军事学家们以为战列舰作为主力舰,最主要的用途,是用于攻击大型舰船,其中争夺制海权并摧毁敌方的舰船。
同时,依靠其重火力也可以作为炮台执行攻击敌岸的重要目标或支援登陆作战等任务。
20世纪80年代初,衣阿华级战列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战列舰的航速增至35节,保留了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拆除4座双联装127毫米副炮。
加装了8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4座四联装“捕鲸叉”导弹发射装置、4座6管20毫米“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搭载直升机3架,加装了电子系统以及对空搜索雷达。
该型战列舰重新服役后,曾经组成4个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突击群,独立遂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或协同航空母舰编队行动。
其中2艘于1991年参加了战争,它以“战斧”巡航导弹袭击目标,并用406毫米火炮轰击阵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到了1992年,最后的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便全部退役,标志着战列舰这一舰种的彻底终结。
人类在影史上看到战列舰出现的最后一幕,还是《超级舰队》。
那么问题来了,周文文为什么会想起来造战列舰呢?
回到问题,周文文为什么会想起来造战列舰呢?
解答这一点,还得从战列舰的特性提起。
第一点,排水量。
作为整条舰队核心的主力战舰,战列舰的舰体,是同时期战舰中吨位最大的,它依靠其巨大的舰体,拥有了良好的适航性与优秀的抗沉能力。
而且说句笑话,在二战以后除了航空母舰外,所有舰艇的排水量都没有超过战列舰。
第二点,主炮口径。
战列舰的主要武器是各种类型的火炮,它要使用火炮对敌方目标进行打击。
风帆时代的战列舰有着复数火炮甲板,将大量前膛火炮排列在舷侧,集中轰击侧向的敌人。
而为了降低舰船的重心以避免倾覆,拥有多层炮甲板的风帆战列舰,一般会将重型火炮放在下面,将轻型火炮放在上面。
而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后膛装弹的加农炮被安装在了铁甲战列舰上。
于是依靠舰船的强大载重能力,战列舰可以搭载大口径的重炮。
依靠坚船利炮,战列舰可以摧毁遇到的一切敌手。
随着舰船设计逐渐成熟,战列舰的武器也开始多样化、专门化。
为了消灭敌人的主力舰,战列舰装备着数门大口径主炮,这些火炮有装在舷侧的,也有装在炮塔中的。其口径通常在两百毫米以上,发射动能穿甲弹、高爆弹等炮弹,它可以有效的毁伤敌方舰船或地面设施等目标。
以衣阿华级战列舰为例,每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发射出去的炮弹,都能摧毁一个足球甲级联赛大小的足球场。
而这是导弹难以做到的,尤其是在相比起导弹价格高昂以后,火炮的炮弹的廉价和威力,会更显得优势。
但在导弹朝着精确制导方向发展后,火炮炮弹的低命中率,便成为了火炮的致命问题。
而这一问题,也间接影响到战列舰上,让战列舰不得不进行现代化改装,拥有雷达能精确定位,提升命中率。
在制导炮弹、增程技术出现并且技术成熟后,战列舰的重新上场,好像看到了一丝曙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