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老一辈的自豪与感慨,医学壁垒的打破(1/2)
“许多眼科手术至今未能成功实施,根本原因在于工具的局限性。”
周院情绪渐渐激动,眼眶微湿。
他深知这一点背后承载的重量。
“眼科不同于其他科室。”
“人类对眼球的构造已经有了极其深入的了解,几乎每一块组织、每一个结构都不再是秘密。”
“很多时候,我们清楚病症所在,明白应该如何修复。”
“但面对眼球内部密集的血管和神经网络,实际操作起来却举步维艰。”
“想要在这样精密的环境中进行手术,对血管以及更微小结构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遗憾的是,尽管现代医疗技术高度发达,手术针和线已经足够应对大多数其他科室的需求,但在眼科手术领域,它们仍然显得过于粗大!”
“工具的限制,实在是制约眼科手术进步的一大瓶颈,太多的病例因此而束手无策!”
作为业界的领军人物,周院见证了太多患者满怀希望而来,却因技术与工具的限制,最终只能面对失望。
他能准确诊断病因,心中有治疗方案,手术步骤在脑中预演无数次。
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常常因现有工具的局限,使得理想中的治疗方案无法实施。
这样的困境,轻则导致患者视力永久丧失,重则危及生命,怎能不让人心痛和无奈?
特别是当亲眼见到,仅凭一根细小到极致的针,就能在自己专攻的领域开启崭新的治疗可能。
为成千上万病患带来重生的曙光。
这份激动,如何能不溢于言表?
“要是这段视频所见不虚,那可不得了!”
刘院长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的激动。
“眼科手术的壁垒被打破不说,就连我们血管外科相关的手术技术也将迎来飞跃式的革新!”
“这他X的……以前做梦都不敢想象的场景,竟然就这么实实在在地摆在眼前了?!”
“牛X,真是太牛X了!!”
刘院长也按捺不住内心的震撼,脱口而出的赞叹。
电话另一端。
王伟教授的手在不自觉地颤抖,情绪完全失控。
他的血压飙升,身体僵硬,无法自抑。
因为对于旁观者而言,这只是某个专业领域迎来的突破。
但对他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震撼冲击。
王伟教授,材料学与医学双料博士。
国内众多医疗器械的设计者,甚至国际上都有采用他专利的产品。
这样一个在学术与应用领域都堪称佼佼者的存在。
此刻却仿佛遭遇了职业生涯的最大挑战——一个未曾谋面的神秘人物。
不仅在技术上超越了他,而且是压倒性的胜利。
“我倾尽心血,十数年的光阴,才从成千上万种材料中提炼出一种合适的材质。”
王伟教授的眼神紧锁在屏幕上的那根细针上,情绪几近失控。
“历经上千次的失败,才换来了那一点点的成功。”
“即使如此,我最新研发的手术针,也只是勉强达到了0.028毫米,比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手术针仅仅细了0.002毫米。”
“这微乎其微的0.0002毫米进步,却是医学材料学上的一大跨越。”
“足以让我有机会站在国际医学材料学的前沿,享受着无数人的仰望与追捧。”
然而。
话锋一转。
他陷入了深深的挫败感中。
“可是!即便我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我还是晚了一步,不,是远远落后了!”
“0.02毫米的针,比国际最顶尖的还要细上整整0.01毫米!”
“这概念意味着什么?”
“我连在梦里都不敢想象自己能有如此巨大的飞跃!”
这根看似不起眼的针,对王伟教授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冲击。
“王伟教授,您还好吗?”
吴副院长的声音透着关切。
尽管他自身也被这一系列的震撼所影响,情绪难免激动。
但他并非材料学或医学研究的直接参与者。
对于这些细微差别所带来的深远意义并不能完全体会。
因此相较于王伟教授,他的情绪还算稳定,尚能保持一定的理智与冷静。
“我没事的!”
王伟教授突然大笑起来,笑声爽朗。
“哈哈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嘛!”
“哈哈哈哈。是啊,我老了,我真的老了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