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过目不忘(1/2)
王景弘虽然已经老了,却不糊涂,想糊弄一位率领过数万大军、并且在残酷地皇权争夺中站对位置的大佬可不容易,所以许长生选择了说实话。
没有什么比实话更能打动人的了,从王景弘的反应来看,他当然明白大明朝廷恐怕很难再组织下一次大规模远航了。
而他费尽心思撰写的《赴西洋水程》就算献给朝廷,也只能像许长生说的那般放到仓库里落灰。
“朝廷禁海!”王景弘认为许长生想私自出海。
大明开国后最早没有海禁,一开始还建立了市舶司,但是由于跟张士诚残余势力及江浙海商集团的矛盾无法调和,一大批不服朱家的海商出海当海盗,有钱自己捞,就是不给朱家政权交税。
这导致朱元璋随即在洪武四年颁布禁海令,于洪武七年撤掉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之后十数年间不断下令强化禁海。
其后隆庆年间有过短暂的开海,但大多时候都维持着海禁政策。
一开始或许是因为朝廷的命令,到后来江浙福建的海商发现维持海禁更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便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继续推动这一政策的执行。
明亡之后,满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继续强化海禁政策。
直到被英国人的舰队轰开国门,华夏也因此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许长生并未否定这一点,出海肯定是要出的,因为这才是历史发展的大势,他反问王景弘,“敢问王公,朝廷禁海就真的禁得了么?”
“小可听过这么一番话,一门生意,如果有五成的利润,就足以让人铤而走险;有了一倍的利润,就有人敢违背朝廷律令;有三倍的利润,就有人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斩首的危险!”
“海贸利润有多大,想必整个大明没有谁比王公更清楚的了!朝廷迟迟不派舰队出海,这门生意肯定有人去做!”
“而且王公是福建人,福建是什么地方?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光靠种地百姓难以生存,从宋时起就有溺婴的传统,那些百姓难道就不想养活自己的孩子么?”
“可就那么点地哪能养活这么多人?想要活命,就只能去海上讨生活,人都活不下去了,还会怕朝廷的禁海令?”
“王公难道忍心看着福建的同乡后辈一个个葬身大海么?要是他们能从《赴西洋水程》中学到一些东西,活命的机会就要大得多!”
“时间一久,那些出海的闽人必定会把王公当成妈祖娘娘一样尊敬,立庙祭祀当不在话下!”
说罢许长生拱手一礼,“所以,为了数百万闽人的性命,还请王公勿要暴殄天物,任由这部能活人无数的宝书白白在朝廷的架格库中落灰!”
许长生这番话打动了王景弘,如果放到二十年前他肯定不会同意,因为那时候他还有继续出海的希望,断然不能容许海商和朝廷抢生意。
可现在朝廷已经二十年没有重启远航了,今后或许也不会再有了!
王景弘也很清楚,许长生所说的都是真的,福建多山少地,百姓生活艰难,所以哪怕海上风急浪大,他们也只能冒着风险出海去搏一条生路出来。
就算他是太监,心中的乡土之情却一点儿也不比那些文人少,要是能让家乡的百姓过得好一些,王景弘还是愿意做些事情的。
尤其是许长生最后一段话,自打宋后,妈祖信仰在福建愈发兴盛,沿海各地遍布妈祖庙,渔民海商下海远航时,必然到妈祖神像前摆上祭品、焚香礼拜、祈求平安,就连他当年率领船队下西洋也是一样。
要是自己也能像妈祖一样,享受渔民、海商的香火供奉,那就算死了,或许也能在阴间成神吧?
一想到这些王景弘早已冷漠的心又重新变得激动起来,妈祖娘娘当年也只不过是个普通的渔家女,她能成神我为什么不行?
见王景弘半天没说话,许长生也不着急,就算他不同意也没啥大不了的,看他的样子,顶多也只有一两年的寿命了,等他走了之后再来南京一趟便是。
王景弘经历的事情多不好说服,他孙子就要容易多了,给他一些钱,说不定就把王景弘留下的资料全卖了。
历史中沿海海商能弄到《赴西洋水程》的残卷大概也是用的这法子吧?他们能用,许长生当然也能用。
王景弘终究还是没能禁得住名声流传后世乃至封神的诱惑,他吩咐孙儿道,“臣儿,去书房取一套《赴西洋水程》的抄本送给许员外吧!”
这套书编好之后,王景弘便让人抄录了几套,一套交给朝廷,剩下的存在家里,倒是省了许长生找人抄书的功夫。
“爷爷!”大明南京锦衣卫水军所千户王臣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呵呵,怕什么,当年跟随郑公和我远赴西洋的官员水手多达数万,谁又能确定这些东西是从我手里漏出去的呢?老夫困了,你帮我送送许员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