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龚家“龙抬头”那天(1/2)
转眼四、五年过去。
春雨淅淅沥沥。从“雨水”节气起,天时阴时雨,太阳总不出来。已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天还似鉛一样,灰暗、沉重。
按苏州习俗,“龙抬头”要剃头、要吃“撑腰糕”。
齐门外横街上的剃头店提前开门迎客。为了不躭误自家生意,龚先早早来了。临走,把一条乌黑的长辫子盘到头顶,寓意“好运贯顶”。
罗梅兴冲冲地在灶屋间里做撑腰糕,一种有夾层的糯米糕。
这是民间对健康的朴素祈求,讨的是“口彩”,吃了撑腰糕可以一年四季不腰痛。
她蒸上糕后,转身到右边的卧房,不忍心地把熟睡的女儿龚依箫推醒。
“快起来,等会店堂开门,没时间照顾你了。”
正在做好梦的依箫被吵醒,她不肯起床,蹬着小脚哭了,直往被窝里钻。
“我要睡觉!我好睏呀。”
罗梅掀开被角,轻轻地在她小屁股上打了几下,把她拽起来。虽是独生女儿,对她毫不娇惯。
依箫见母亲不再理她,也不闹了。
她很乖,才四岁,已不缠人。对父母做生意顾不上她,早已习惯。
罗梅给她取名“依箫”,小名“箫儿”,是为了纪念己过世的制作乐器、爱音乐的生父。
父親做乐器生意是外婆告诉她的。虽然那时她太小,不记得父母的模样,但她感恩父母、怀念父母。
罗梅给依箫穿上过年时新做的,大红对襟滚绣边棉袄和棉裤。
给她洗了头,剪了留海。头两边各梳一个小发髻,上面系上红缎带。
“萧儿真漂亮!难怪人人都喜欢你。”
夸了两句,就去灶屋间,给她拿了一块刚蒸好,热气腾腾的撑腰糕。
潮湿、阴冷,使依箫一刻不想呆在屋内。长脚雨,早把活泼好动的她闷坏。
好不容易雨停了,聪明的她想到,还是到外面奔跑暖和些。
举着糕,一蹦一跳地跑到屋外,照例去找小伙伴玩了。
龚先穿了件紫色斜襟织锦缎长袍,显得紫气腾腾;腰里系着自家店里做的金线如意百吉缎带,上面结着玲珑的翡翠小玉环。
他剃完头,沿着横街石子路,走过两座小桥,绕过河滩后门,到前面的大街上。
正和小伙伴们玩“老鹰捉小鸡”的依箫,看见龚先老远过来,喊了一声:“爹”,又一阵风地跑了。
龚先只顾低头想生意上的事,不知是否没听见,没有应答女儿。
他径直朝自家的店堂走去。
龚先和罗梅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
今天,草草吃了几块撑腰糕,就忙着做事。罗梅在里屋开机器编织。龚先在沿街店堂里站柜台。
没有雇人,是典型的夫妻老婆店。
罗梅凭聪明、才干和敏锐的眼光,设计出各种漂亮的时新式样。
编织的东西质优价廉,加上齐门的水陆方便,生意越做越好。
后来,他们除了做零售外,主要搞各地的批发。
过节时生意更好,不少人会买条外系的新腰带自用。
常有织锦坊的一些织匠,把干活时“落下”的丝线、锦绸料偷偷地拿到城外换钱。
刚开始时龚先不肯收货,后来听了诉说,反觉得衣着差、活累钱少的工匠可怜,也就收了。
“只收货,不问来路”是他们这行的惯例。
龚先刚秤完一个工匠的丝线,正要付钱,突然听见河边有人惊呼救人,大家的心往下一沉。
不一会,邻居的小男孩毛毛飞跑过来,喘着气直喊:“不好了,箫儿掉到河里去了……”
被小伙伴追捉的依箫,是收不住身子的冲力,从雨后湿滑的堤岸坡上滑下去的。
龚先甩掉手中活儿,飞冲出去。
罗梅在后,急扭一双走不快的小脚,大声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孩子掉河里了,救人重赏……”
路人和其它店里的人听到喊声,也都奔向河边。
只有几棵光秃秃树的堤岸上,因近中午时分,人不太多,大多不会游泳,就是其中有几个会游的,也不敢贸然下去。
这时不巧,河里没什么停泊和驶过的船。
大家伸长脖子朝河面望去,只见远处灰茫茫的水天一色中,有个小红点在随波沉浮着,但很快消失了,再也没有出来。
奈何不得深深的外城河。
等有船老大跳下水去救时,孩子早已完了,最后把孩子的尸体捞上来。
罗梅顿时昏了过去。
龚先如五雷轰顶,跌坐在地上,一边用拳头捶地,一边放声大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