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书屋

首页 > 历史小说 > 醉卧唐城阅繁楼 > 第64章 漕运之议

第64章 漕运之议 (1/2)

2024-10-14 作者: 鹏城张小六

第64章 漕运之议(1/2)

今夜的交谈至关重要,因为今夜所论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行动指南,堪称战略决策,这也是李显选择在函谷关这半途与李贤会面,而非等到双方都抵达洛阳再相见的原因。除了避人耳目,更主要的是为了提前统一想法,保持步伐一致,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显然,在这当中,李贤是真正抛头露面的主角,他接下来的工作重心自然是今夜讨论的关键所在。

在此次亚献之争中,李贤站对了队伍,不管武后对他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于情于理都得有所表示。在李显看来,这表示很可能就是让李贤拥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为了酬谢他的支持之功,另一方面则是借此削弱太子的权力,让兄弟俩相互争斗,以便从中获利。当然,不论武后的用心多么不善,即将赋予李贤权力几乎已成定局。如此一来,李贤的选择不仅影响他自身,李显也必然会被卷入其中。除非李显改变藏身其后的既定策略,而这在目前李显尚未建立完整班底的情况下,显然不太可能。至少在现阶段,李显必须以李贤小弟的身份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李贤进入朝局的切入点就成了重中之重。

选择户部不能说不对,如果是李显来选,也很可能会这么做。朝堂的实际事务都在六部,若真想做实事,只能从六部入手。然而,吏部和兵部是朝堂根本,亲王插不上手。礼部多是务虚,没什么搞头。刑部工作琐碎,难出成果。工部呢,要想在此领域有所成就并非易事,没有出色的术数能力很难有显著成绩,李贤显然不具备,换成李显或许还能凑合。这样算下来,确实只有户部适合李贤施展拳脚,问题是他选择的漕运目标显然太大了。

关中曾被称为肥沃之地,在秦汉时期是天下粮仓。但正因它的富庶,历经战乱,加上自秦以来多数朝代定都于此,大兴土木不可避免,导致关中绿化率大幅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逐渐贫瘠,单产远不如秦汉时期。而且大唐一直实行关中本位主义,使得关中人口急剧增加,土地资源愈发紧张。贞观年间还能勉强应付,到了显庆年间,关中的授田制几乎名存实亡,朝廷无法为新增人口提供新田,粮食短缺日益严重,必须从南方大量调粮才能维持,这就是漕运兴起的原因。然而,其中的困难和阻碍极大,即便有隋炀帝开通的运河作为基础,一斤米从江南运到京城,成本上涨近十倍,还无法及时供应,成为朝廷的一大难题。早些年,高宗曾多次在朝堂上提及此事,希望集思广益,但都没有太大进展,只好搁置至今。实际上,高宗常居洛阳也有“找粮”的意思。

李贤若能解决漕运问题,不仅能获得巨大功劳,还能掌控整个户部,甚至渗透到工部,好处无疑巨大。但李显认为李贤做不到,因为其中的障碍太多太复杂,哪怕是经验丰富的官场老手都难以应对,更别说李贤这个政治新手。李显清楚记得,前世李贤刚当太子时,也曾雄心勃勃地亲自处理漕运,结果耗费不少财力,效果却不佳,名声受损,最终理政权力被武后“合理”剥夺,为被废黜埋下祸根。

“六哥壮志凌云,小弟钦佩万分。只是漕运之事牵涉太广,短期内难以见效。依小弟之见,哥哥初入朝堂,需要立竿见影的功劳,漕运虽是重要事务,但并非当务之急,不如延后处理,这是小弟的浅见,还望六哥斟酌。”李显目前根基未稳,实在不想李贤因选错突破口而受挫。鉴于李贤刚愎的性格,又不能说得太直白,无奈之下,脑筋快速转动一番,委婉地劝说。

“嗯,七弟所言有道理,不过不挑战难题难以服众。如今漕运半废,正是立功的好时机。若能理顺漕运,功不可没。即便困难重重,我们又有何惧,七弟可愿助我一臂之力?”显然,李贤考虑以漕运为突破口已有一段时间,心中似乎早有盘算,不认同李显的观点,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让李显更加头疼。

“六哥打算怎么做?”

听到李贤的口气,李显感觉事情不妙,心中焦躁起来,但又不好当面反驳,只能先听听他的计划再作打算。

“七弟请看!”

李贤此次显然做了充分准备,听到李显这么问,立刻抖了抖宽大的衣袖,拿出一张绢帛,在几案上展开,竟是一张水系图,绘制得颇为详细,几乎涵盖了长江、黄淮、大运河以及关中的渭河、灞水等大小江河。以李显的眼光来看,这图虽不算精准,但大致意思都有了,足以看出李贤在漕运一事上下了大功夫。

“六哥,这是水系图谱吗?”

李显明知故问。

“没错,正是。为了漕运之事,我派了不少人手收集整理,总算幸运地得到这图谱,比弘文馆所藏的还要好,有此图相助,何愁大事不成!”李贤看到李显脸上的惊讶,心中颇为得意,哈哈一笑,挥手豪迈地回答。

水系图谱确实重要,没有它搞漕运无异于痴人说梦。但要说有了图谱就能成功,也太天真了。至少李显不这么认为,可看着李贤志得意满的样子,又不好泼冷水,只能笑着说:“六哥英明,小弟望尘莫及。有此图相助,事半功倍。但此事重大,还需详细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