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试卷有何异常(1/2)
在第十八章《一篇文章走天下》的修订版本中,以下是对原文进行学术化改写的示例:
==
在试卷评审过程中,一位负责阅卷的教师,手持一份写满文字的试卷,向宋老师呈递。该试卷的密集字迹,透露出考生的用心。
---
第十八章:文章的力量
“宋教授,这张试卷有何异常之处?”
宋教授刚刚接过试卷,尚未来得及细致审查,便遭遇了这样的询问。
“宋教授,请看,这位考生尽管将大部分基础题答错,但对于难度最高、分值最大的题目,却解答得十分完美。我刚刚核算了他的得分,恰好是60分。没有多做一题,也没有多出一分。如果不是试题临时提供,我甚至会怀疑他是否抄袭了答案。”
“我再仔细看看。”
在苏教授的提示下,宋教授重新审视试卷,发现情况确实如苏教授所述。就在此时,另一名教师发声:“真是奇怪,我刚刚也遇到了一份类似的试卷。”
发言者是地理学科的教师。他取出自己的试卷,与苏教授、宋教授一起细致分析。两份试卷并排一观,笔迹惊人一致,显系出自同一人之手。核算分数,亦是60分。
“这……这……不可思议。”
三位教师均感惊讶,即便是他们自己,也难以保证做到如此精准。随后,英语、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教师也发现了类似异常的试卷。
这些试卷几乎写满了每一题,即便是最简单、分值最低的题目也无一遗漏,却全部答错。而难度最大、分值最高的题目,却被该考生轻松应对。
唯有语文试卷,并未发现此类特殊情况。众人认为,语文科目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可能。
“这位考生究竟是谁?”
由于试卷密封,无法得知考生姓名。教师们均想一窥这位神秘考生的真容,但在他们的记忆中,高二年级似乎没有这样一位学生。
幸运的是,教师们保持了职业素养,并未擅自拆封试卷。就在此刻,负责语文试卷评阅的教师突然起身,激动地连声赞叹:“好文章!好文章!确实是一篇佳作。”
“李老师,真的有这么好吗?”
李老师年仅二十三四,教学经验仅一年。高二年级的教师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小李老师,并无轻视之意。
“你们不知道,我告诉你们。这次的作文题是以‘民族英雄’为主题,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但这位考生,却以其深厚的历史知识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理解,论述了岳飞是否被称为民族英雄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传承这种民族情感。”
“岳飞当然是民族英雄,有何疑问?”
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师对此表示不解。而负责历史试卷评阅的教师却有所领悟。
“实际上,关于‘民族英雄’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
在宋朝,岳飞抵抗金兵,无疑是民族英雄。但时至今日,金人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如果继续将岳飞称为民族英雄,可能会伤害到非汉族人民的感情,尤其是在国家倡导和谐稳定的当下。
更重要的是,小李老师未提及的一点:宋朝仅占据半壁江山,为何能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正统,而将金国视为外敌?相反,元朝、清朝时期,整个国家被非汉族人士统治,才勉勉强强承认其为正统中国。
“不过,显然,这位写出这篇文章的学生,比我们这些老师要圆滑得多。”
小李老师显得异常激动,语气中也透露出几分自豪。
在教育领域,敏感话题的处理往往需要谨慎。一位中年历史教师在面对小李老师关于岳飞是否应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激动言论时,提出了审慎的建议。
小李老师原本激情澎湃,但在深呼吸平复情绪后,意识到自己作为教师的言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的塑造与维护往往与民族情感紧密相连,轻易改变可能会引发公众的强烈反应。
将作文卷子交至高二年级组长唐主任手中时,小李老师意外地发现教育厅的两位领导也在场。面对领导们的兴趣,他不得不展示试卷。两位领导阅读过程中表情严肃,最终未置可否,只是带走了试卷以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省教育厅的会议上,厅长张培元主持讨论了临川二中陈佳一同学的作文。尽管话题敏感,张培元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但同时心中也担忧可能的官场风险。一位教育厅领导提出,不妨将此事上报,以探询上级的态度。
以下是对原文的改写:
文章探讨了对岳飞英雄身份的争议,指出该议题牵涉民族情感,处理需谨慎。历史教师小李因言辞激动被中年同事提醒,意识到自身言行的潜在影响。在提交作文卷子时,遭遇教育厅领导的关注,其反应令人猜测。
省教育厅的厅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