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忙将评论置顶(1/3)
在上海这座璀璨都市的怀抱中,陈佳一和他的同伴们经过长达十小时的跋涉,终于踏上了这片繁华的土地。稍作休整后,他们得知次日将有一场重要的交流会。这场盛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学者和导师的目光,虽然参与并非硬性规定,但二中领导还是强调了其重要性,提醒陈佳一他们务必给予足够重视。
传说中,往届的优秀学子中有不少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会上脱颖而出,赢得了知名学者的青睐,甚至得以破格进入高等学府,无需经历高考的考验。对于正值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一旦抓住,未来的道路将一片光明。
陈佳一点头应允,表示会遵循学校的安排。第二天,他与韩雪一同踏入了这场交流会。韩雪素来低调,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辞。在这几天的相处中,陈佳一似乎只与她有过一次简单的寒暄,其他时间并未深入交流。
“嗯,韩雪同学,我不是很习惯坐在前面,我打算一个人坐在后面。”
这场交流会,既是考生与主办方之间的互动,也是一场文化和思想的交流盛宴。主办方旨在通过这次会议,了解当代青少年的文学素养,同时传达他们的文化理念。
虽然陈佳一并不清楚这场交流会的具体内容,但他对开会这件事总是感到头疼。因此,在得知会议消息时,他并未像往常那样召集众人,而是选择了会议厅后部的座位。
韩雪见陈佳一独自坐在后面,想要劝说他回到前面,“陈佳一,还是到前面来吧,郭主任说过,这场交流会非常重要。”
“没事,你到前面去吧,我在后面也能听清楚。”
就在陈佳一坐定之际,他的肩膀突然被人轻拍了一下,“嘿,哥们,一起坐吧。”
陈佳一抬起头,正准备回应,却发现眼前的这个人异常熟悉,似乎在某个角落里见过。他迟疑地问道,“你是,韩寒?”
第三十五章:新概念的真谛
在前文的叙述中,陈佳一抬头,目光与一位熟悉的面孔相遇。那人是韩寒,一位后世声名显赫的作家。陈佳一略作沉思,便装作随意地确认了心中的猜测。
“你认识我?”韩寒略感惊讶地问。
“似乎在名单上见过。”陈佳一随口编了个理由,韩寒却并未追究,轻信了。
陈佳一好奇地询问韩寒为何出现在此地,韩寒回答:“我只是来参赛的。”这回答让陈佳一微笑,心想,韩寒那份特立独行的气质,即使时光倒流,依旧如故。他记得,韩寒曾在萌芽杂志创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以一篇“杯中窥人”斩获一等奖,从此声名鹊起,作品畅销不衰。即便在博客时代,韩寒也以直言不讳的个性,表达自己的观点,令人感受到他那份对中国深厚的情感。
交流会开始前,萌芽杂志的主办方与众多高校的学者专家陆续抵达会议大厅。这次交流会并不正式,布置简单,气氛轻松。一位领导风趣地建议去掉“会”字,以免让学生们紧张,这一提议立刻赢得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
陈佳一和韩寒对这种轻松的氛围并没有太多感觉,他们似乎对世俗的喧嚣并不感兴趣,保持着内心的宁静。这时,一位教授站上讲台,准备阐释新概念的真谛。
“那么,同学们,你们对什么是新概念有何理解呢?”教授鼓励大家发言。
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赞美新概念作文大赛,认为它完美契合新一代少年的社会责任。然而,他的赞美并未得到学者们的认可,他们更希望听到真实的感悟。
教授的目光在人群中游移,最终落在陈佳一和韩寒身上:“后面的两位同学,一直没听到你们的意见,不如分享一下你们的感想吧。”
这一章中,新概念不仅是作文大赛的名称,更是对新一代年轻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期待。陈佳一和韩寒的沉默,或许正是对这一期待的最好诠释。
在韩寒被教授点名的那一刻,他略显犹豫地站了起来,声音中带着一丝不确定性:“关于萌芽杂志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我承认这是一个积极的举措。但问题是,‘新概念’这个词很容易让学生们产生误解。许多人会将它等同于单纯的创新,而忽略了创新的本质。我们的教育确实需要创新,但主办方似乎没有充分解释这个词的含义,导致大家误以为只要追求新奇即可。”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目的,远不止于创新。萌芽杂志最初创办这项赛事,是为了挑战我国语文教育中过分量化的现状,那种“唯理性教学模式”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灵活性和创造性。正如韩寒在博客中所言,他的博客点击量之所以能达到上亿,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名气,更因为他敢于直言,对不公之事敢于发声。
尽管韩寒的观点初看之下似乎有些过激,但深入思考后,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博客能吸引如此多的读者,被誉为“天下第一博”。然而,此时的韩寒,显然还没有达到前世的高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