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原来部长的心跟他贴得这么近(1/3)
秦副部长,这里还是称秦部长的好,这样称呼,尽管从组工原则上讲不太正式亦不太严谨和缜密,但作为当事人的秦部长听着肯定是舒服的。再说也可以体现俺们剩州这地儿的人是礼仪之邦讲文明礼仪的呀。
因为俺们剩州,虽然自古以来,培养出来的读书人并不多,除了范进范老爷、再加上其他三两个举人、进士什么的,基本就没有多少读书为官之人了。要知一个地方读书人发达富贵的有多少,就像算命书上说的一样,功名看气慨,富贵看马桩。这马桩,古代是用来拴马系绳用的,相当于现在停车用的私家车库。那时候读书人出得多的州县的祠堂,除了在进门的地方很骄傲地写上耕读传家、诗书育人有助于光宗耀祖之类的对联外,就要数这马桩了,倘若你家祠堂的马桩越多,那就说明读书做官的越多,因为这马桩是专属的,这大郞用的马桩,二郞如果没能力读书做官,又即使是亲兄弟,也是不可以借用人家大郎的桩桩一用的。
所以很多时候,看官您想了解一个地方当年出了多少进士、举人、官老爷的,您根本不用去找人家地方上的乡绅查地方志和地方族谱,只要去当地祠堂看一看马桩就知道这个地方的文脉旺不旺、地气发不发人了。
好了,呵呵,天机不可泄露,这里就不多说马桩的事了,因为说了也没用,俺们剩州这地儿早在那个年代,几家像样的祠堂毁于与隔壁地市余店的一场论战。余店,正是秦部长那个老家的余店。那个年代,两地年轻人分成了两个兵团,估计就像现在大学生演讲团一样的组织吧,反正大家热衷于叽叽喳喳、互相攻诘、宣器一时。大家不聚在一起日子尚还平静,往往一碰到一起,就开始翻老黄历,喜欢谈祖宗从前的辉煌。谈辉煌就喜欢派人到对方祠堂数马桩,这余店虽说与剩州相隔就是百十来公里的,可他们那地儿的地气旺啊,历史上出的进士、举人,那家伙,可是一个接一个的。
据说明朝嘉靖年间,还差点出了个状元郎,要不是人家嘉靖皇帝老儿嫌这个余店来的考生一脸丑相又不讲究卫生,人家早就金榜第一了。这件事虽然让余店丢掉了一个状元名额,不过倒也提醒了余店,生孩子,一是要优生,长得歪瓜裂枣的,即使生下来了,也坚决不要。二是要讲卫生,邋里邋遢的孩子,坚决不能留下来,要留就得勤洗澡勤换衣,从小养成讲干净的好习惯。可呵,说到这个情况,这里马上就有活的证明,你看俺们这秦部长,虽说个子不算太高,可这行走的姿势、这衣着的笔挺,哪一点儿不符合国家卫生要求啊,呵呵,到底是吸取了经验教训的余店子弟。
所以啊,大家虽然比出了一个高下,俺们剩州祠堂的马桩确实太少了,比不上人家余店的马桩数量,但那个时候,两地青年在要文斗和不要武斗的精神指引下,输了就是输了,大家互相没有动家伙,只是各自收队回家。那边余店得胜回去自没得说的,这边俺们剩州青年里头,大伙可就像炸了锅似的,除了对祖宗表示分外不满和强烈抗议外,就是大家纷纷拿起了家伙开始拆祠堂,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不是辉煌,这是耻辱呢。
于是大家在悲愤之下,见到祠堂就拆,结果连俺们剩州最有名气的范进范大老爷家的祠堂,也在所难免,无法逃脱被折的命运,尽管有人提醒说,范老爷他家那个祠堂可是有几个马桩的呀。尤其是范老爷家祠堂门口那幅写有“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对联,那可是当时著名书法家董其昌的手笔啊,可在大拆大毁的混乱时刻,也不晓得搞到哪里去了,成了俺们剩州迄今为止的一宗历史迷案。
好了,接上面的说,虽然俺们剩州读书做官的不多,马桩亦不多,但整个州城里如果算上贡生、秀才,也算是没有辱没祖宗的,加上后来进入民国再到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读书的人才就渐渐多了起来。这里虽说俺们剩州读书人不多,但不等于俺们这地儿缺乏教化,是块蛮荒的地方。
正因为俺们这里读书人不多,俺们的先祖很早以来就十分担心被周边地市,尤其余店的人瞧不起,所以就特别交待俺们这些后辈,要懂礼貌,要知道三纲五常,还要熟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之类的文明礼仪启蒙的东西。所以俺们这地儿,才保存了比本省各地更多的周恭之礼。倘若你在省城的某个地方,发现有特别讲文明礼貌的,那一定是俺们剩州的老乡,因为俺们不但国学学得好,而且也相当守规矩和懂礼貌,呵呵。
这里又说到秦部长了,虽说秦全忠同志只是一个副职,但他老人家不远数百公里跑到俺们剩州这地儿指挥抗洪抢险,这副部长的一个副字,大家在平时的交流中就很自然地给免了,直接叫秦部长。这样不光秦部长感觉高兴,而且大家平时部长长,部长短的叫得多了,也会让老秦同志导致思维错位,感觉自己好像已经成功超越了这个副字,几乎与那个整天就知道梳头的,那个廖,平起平坐了,嗨,一想到那个廖,全忠又如梦初醒了,气便不打一处来,这个字儿,是他随时随地的一个剂清醒剂,人家才是正部呢。
可秦部长这三个字儿,都快被俺们剩州的同志叫破嘴皮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