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写英雄就得有篇像样的作文(1/3)
马伟走了,走在俺们剩州有史以来的最好时期,走在即将为范大老爷三百二十一周年诞暨范进故里命名大会的日子里。这无疑给喜庆的日子蒙上了一点点悲壮的色彩。
当然,时代有时候是需要有一点悲壮作为动力的,您没有注意到,每当有优秀人物离开俺们的时候,悼词里总会有一句,化悲痛为力量。既然人去不能复生,那就化悲痛为力量吧。
怎么化悲痛为力量,于是,俺们剩州报开始行动了,报社总编室已经拟定了报道计划,报社记者部和新闻部经过一天一夜的紧急讨论和几次三番的头脑风暴,制定了采访提纲。这次采访,分了几个方向。
当然马伟同志小时候的生活经历,就是他离开家乡上大专之前的生活经历是大家采访的重点,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思想形成的重要。马同学之所以会在关键时刻做出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出来,那肯定是有一个好思想,有一个比较为人民服务的念头。这个念头和思想是产生的呢,当然跟马同学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关。
大家讨论到这里,于是就决定要采访马同学的原生家庭和所读过的小学、初中和高中,要从他的亲人、同学和老师中去了解马同学成长的过程、从小就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心路历程。大家这么一合计,就把工作思路上报给了上级部门,上级部门那个主管宣传的领导,好像是一位姓毛的,头发不是太多的中年同志,却是一位行动能力极快的,又思维相当敏锐的干部,据说老毛同志为人相当的和善,对谁都是一副笑脸相迎,俺们剩州上下没几个人不认识他的,所以大家都很亲切地叫他毛哥。毛哥擅长走群众路线,州里即使上了年纪的人,也极给他面子,见面的时候,也是一声又一声的“毛哥长、毛哥短”的喊。
毛哥得到消息后,又立马组织几个惯于搞宣传、喜欢放大事情效果的高手们,于是又是一天一夜的头脑风暴和紧急讨论,又在报道计划和采访提纲的基础上,搞出了一个气势磅礴的宣传和学习计划。看到如此庞大的计划,大家激动了,正准备欢呼雀跃的时候,猛然想起来,这人走了,综归不是什么值得欢庆的喜事。不过,俺们剩州除了当年范老爷60岁中举这么大一个轰动天下的消息外,这几百年了,几乎没有过什么引起轰动的好新闻,大家一想到这里,不免心中暗喜,当然暗喜之余,又感觉代价也太大了,便又对马伟同志平添了几分敬意和惋惜。
先不说大家的亦悲亦喜的心理了,俺们还是说计划吧。话说有了计划,就相当于有了理论一样。因为理论一经人们掌握,便会化为巨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就像江里的潮水一样,推动俺们剩州大地迅速掀起了采访马伟、学习马伟、成为马伟的高潮。
当然采访的第一步,采访原生家庭的时候,就遇到了麻烦。因为马同学的父母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唯一的一个妹妹早就远嫁他乡,一时半会也不会回来。在外打工的哥哥,都好多年没有回过俺们剩州了,早就没有什么音讯。于是大家灵机一动,既然无法采访原生家庭,那计划也得临时改变一下,将采访原生家庭变成采访街坊邻居。
“这伢儿,读书吃了那么多的苦,好不容易考上去,这刚一上岸,人就没了”,街坊邻居一说到马伟的死,大家就觉得可惜,“反正是命苦,不是享福的命”。
“你看人家范大老爷,那才是有福之人呢”,大家只要一说到马伟,就会拿他和范老前辈比,“没福就是没福,鼓皮钻穿都是白搭”。
呵呵,现场采访的记者原本是要按提纲问马伟的善良是怎么从小形成了,但大家说着说着,就又说到读书了,记者没办法改变他们的话题,怪只怪这马伟,这个老桐油罐子,太不聪明了,考了这么多年,成了街坊邻里揶揄的话题。
“问街坊邻里问不出个名堂”,记者们一合计,“那就采访学校老师吧”。于是大家就先从小学开始,找到马同学当年的小学班主任的时候,老人家已经八下高龄了,见到时,眼花耳背不说,更遗憾的是,老班主任好像已经不知道有马伟这个人了,大家一想也难怪,老师从来都只记得聪明的孩子,像马同学这种钻鼓皮的孩子,恐怕早就让老师们失望了。
事实上,马同学这些年很少跟老师交流的,基本没有拜访过他曾经的老师,大家估计是马同学不好意思,高考考了这么多年,见了老师不好汇报可怜巴巴的成绩。
虽然采访进行进不是很顺利,不过还是给记者们一丝希望的是,马同学最后一次高考前的班主任还是对马同学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赞许。他说:“这个孩子,有志向呢,他的志向就是啥啊,就是要脱离农村”,说到这里,他掐灭了手头的烟,眼里噙着泪花,“太可怜了,刚刚脱离农村这个苦海没几年,人就没了。”
采访到了这个时候,刚刚点亮记者心目中的一点光亮,却又被老师一番并不太高大上的言语给浇灭了,因为在记者们的目标是要找到马同学如此正能量的表现的源动力,结果大家根本没有体会到这么又高又大又上的要求,唉,一个人的成长就不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