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第一王朝(1/2)
在治理打水过程中,三次经过家门却不进入,只是与立于门口的家人对视片刻后便再次离开,二者也被人族广为流传。最终大禹历时13年,斩杀无数妖族,终于疏通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大禹之后也因治水功绩被推为人族共主。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认为共主之位应由舜的儿子商均继位,于是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商均继位后每天只知道享乐,并没有为人族做出什么贡献,天下诸侯对此失望不已,于是纷纷离开商均都去朝见禹王。在人族众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继任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禹继位后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
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走遍了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根据自己的见闻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夏建立后,大禹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这也被认为是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几个大鼎。后九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之后禹传位于启,启是大禹的儿子,自此以后人王之位开启世袭制,不再是人族推举,夏王朝称为九州第一个王朝。
夏王朝代表了禅让制的结束,开启了世袭制。世袭制无法保证每一任人王都是贤王,因此人族发展不再是一直进步,甚至又是还会出现退步,只是团结与忠诚是人族发展之本,是弱小的人族在强族林立的洪荒生存之本。因此人族各部落族长长老对此也无可奈何,他们不敢如蚩尤一般反叛开启部落之战,胜负暂且不论,战争一旦开启就会对人族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伤害,月那次只要继任的人王没有对人族造成巨大的伤害,人族各部落也不再干涉人王的继任。
世袭制除了伤害,也带来了一定的好处,起码人族不用再为谁来继任人王而烦恼,不用再去考察哪个人族更加贤能,这一任人王还处于壮年时,下一任人王便可以基本确定,只需要对可能继位的人继续培养。同时因为人王已改为世袭制,那各部落首领和各地官员自然也会改为世袭制,人皆有私心,子孙后代是否贤能暂且不谈,起码自自己开始,子孙后代斗将拥有和自己一样的权利,于是世袭制很快便被各部落认可并拥护执行,反对的人变为少数。
世袭制固定了人族权利上层人士,同样也阻拦了下层人士的晋升,使得下层人士纵有才能,也难以获得晋升,甚至还要依附权贵才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此时间一长便在人族中划分了等级。二者也稳固了人族,人族发展虽然时常停止,甚至倒退,但却不足以对人族造成巨大的损伤。而一旦人族有贤王继位,那人族便能获得巨大的进步,贤明的人王成为人族上下的共同追求。
同时稳定的人族逐渐诞生了独特的人族文化,不再是简单的弱肉强食,还融入了忠义仁孝等多种理念文化,人族开始有别于洪荒其他种族。
夏朝延续了近五百年,传承了十四代共十七个王,最后传到了夏桀手中,夏桀名履癸,夏桀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不务修德,奢侈无度,杀人无数,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最终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两军鸣条之战,夏军大败,夏桀出逃,死于南巢,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