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为国家拍电影,分文不收(1/2)
“我听说,原本是要换一位港岛的张导演,为什么又改了?”
汪厂长看着一脸困惑的中年人。
耐心的解释道。
“确实应该如此。”
“只不过,上级文化部门听说,在港岛有一位年轻的导演,只拍摄了两部功夫片,就拿下了千万票房。”
“这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他。”
听到这里的时候。
中年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那可是千万票房啊!
在如今的时代。
国内的电影制片厂只负责电影的拍摄。
拍完一部电影。
他们都会交给中影。
然后。
由中影发行到全国来进行放映。
一部电影的价格是国家明文规定的。
无论好与坏。
中影都会按照70万的价钱收购。
也就是说。
一部电影只能卖到70万。
而两部电影过千万。
说明什么。
说明那位导演。
一部电影就卖到了500万的天价。
这可是国内电影的7倍还要多。
就算是按照汇率来计算。
那也是400万。
1980年的汇率是100块钱能换120港纸。
直到1982年。
谈判问题的出现。
才导致汇率大幅下降。
那时候。
100块钱能换700多港纸。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
在逐渐平衡。
汪厂长的话还没有说完。
“港岛的情况有些特殊,和咱们国内不太一样。”
“他们的导演并不是制片厂的职工。”
“按照惯例来说,他们的酬劳是每部电影投资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
“而他,被称为前往票房导演,炙手可热。”
“当然是拿百分之二十的酬劳。”
“咱们国家邀请他的时候,本来已经准备好,做出大出血的打算。”
“额外拿出《少林寺》投资的百分之二十,也就是24万,作为酬劳。”
“不过,这些钱并不算多,因为在港岛,有人甚至开出了五十万的天价酬劳!”
“结果你猜猜,他说什么?”
作为一个月工资只有60多块钱的中年人。
自然无法想象面对这多钱的时候。
那位导演会说出什么样的话语。
要知道。
这可是80年。
是几百块钱就能满足一家三口的一年花销。
是几千块钱就能在京城买到一套四合院的年代。
汪厂长见到中年一脸茫然的摇摇头。
感慨道。
“他说,为国家拍电影,分文不收。”
……
1980年的京城街道上。
车辆很稀少,远不及后世那样拥堵。
这个年代。
大多数人出门只有一种交通工具。
那就是——自行车。
就这。
还得是一些富裕点的家庭才能买得起。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
自行车完全就是一个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
此时是上午十点。
一辆挂着国家文化部门牌照的轿车在街上缓缓地行驶着。
引来一众路人羡慕的眼光。
车内的后排座位上。
一个身穿笔挺西服,模样俊朗的年轻人。
正透过玻璃窗。
仔细的观察着80年的京城景色。
他叫苏越。
原本是21世纪的人。
因为一场意外,穿越到1978年的港岛,成为一名导演。
带着前世记忆的他。
拍摄出的电影,直接连破港岛票房的记录。
一跃成为港岛最当红的导演。
此次正式受到国家文化部门的邀请,来补拍电影《少林寺》。
副驾驶的位置。
文化部门大领导的秘书,一位中年人。
扭过头瞧了一眼苏越。
问道。
“苏先生是第一次来到京城吧!”
苏越笑着回应道:“这辈子是第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