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1/2)
2013桦川中学
语文课
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看向坐在台下的同学们一字一句的说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是南宋诗人,刘过的诗。”
语文老师“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下这首诗的背景,和诗人生平。”
语文老师“淳熙十三年(1186年)秋冬之际,安远楼建成。不久,年近三旬的刘过曾经游过安远楼。二十年后是开禧二年(1206年),八月五日这一天,已近暮年的刘过,壮志不酬,在时隔20年后重新登上此楼,不禁心生感慨,遂作此词。一说此词作于嘉泰四年(1204年)。”
语文老师“这是一首登临名作。作者借重过武昌南楼之机,感慨时事,抒写昔是今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一名南楼。建于1186年(淳熙十三年)。姜夔曾自度《翠楼吟》词纪之。其小序云“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具载其事。
刘过重访南楼,距上次登览几二十年。当时韩侂胄掌握实权,轻举妄动,意欲伐金以成就自己的“功名”。而当时南宋朝廷军备废驰,国库空虚,将才难觅,一旦挑起战争,就会兵连祸连,生灵涂炭。词人刘过以垂暮之身,逢此乱局,虽风景不殊,却触目有忧国伤时之恸。这种心境深深地反映到他的词中。”
陈建举起手来,一脸期待的看着老师“那,老师!能让我给大家介绍下嘛?我预习了很久?”
语文老师笑着看向他,点点头,然后给了他一个机会。
然后,陈建站的笔直的,在自己的位置上开始介绍这首诗。他两眼炯炯有神,全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自信的光芒。把一只手背在身后。
陈建说话的声音很大“旧日的壮丽江山笼罩着战争的阴影,而他对于这场可怕的灾难竟然无能为力,这怎么不教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呢?“浑是新愁”,四字包括三层含义。本有旧愁,是一层;添了新愁,是第二层。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是第三层。旧愁为何?就是他《忆鄂渚》诗所云“书生岂无一策奇,叩阍击鼓天不知”之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卒章三句买花载酒,本想苦中求乐,来驱散一下心头的愁绪。可是这家国恨、身世愁又岂是些许花酒所冲淡得了的!先用“欲”字一顿,提出游乐的意愿,接着用“不似”一转,则纵去也无复当年乐趣,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少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相对而言。刘过初到南楼,年方三十,故可称为少年。且可与上片之“二十年重过南楼”相绾合,论其章法,确有草灰蛇线之妙。如此结尾,既沉郁又浑成,令人读之有无穷哀感。
刘过的爱国词篇,多为豪爽奔放,痛快淋漓之作。但这首《糖多令》却写得蕴藉含蓄,耐人咀嚼。与其他爱国词比较,的确别具一格,故而流传甚广。《糖多令》即《唐多令》,原为僻调,罕有填者。自刘词出而和者如林,其调乃显。刘辰翁即追和七阕,周密而因其有“重过南楼”之语,为更名曰《南楼令》。可见此词影响之大。”
语文老师听了满意的点点头,挥挥手让他坐了下来,然后开始点评“谢谢陈建同学给我们介绍,介绍的很详细啊,比老师讲的还要详细。”
陈建听了,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腰板挺得更直了。他骄傲看着她的同桌。那眼神好像是在说怎么样?我厉不厉害?他的同桌看到了之后,对着他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然后,不屑的说了一句切,陈建也不介意她这样,因为,同桌已经习惯他这样(装逼)爱表现了。
语文老师开始慢悠悠的说,“我想抽选几个同学们,来念下这首诗,每人读两句,就行,要读的富有感情,不能停顿,卡壳。”说着,老师就把自己的眼神对准了下面坐着的人,然后,老师注意到了下面睡着的怀瑾。
语文老师开始阴阳怪气的说,“看来有些同学觉得老师上课,很“提神”啊,都提到睡着了。”
然后,语文老师走下去,用力拍拍怀瑾的书桌,怀瑾拿着自己的校服外套挡在了的头上,语文老师拍他桌子,他都没有半点反应,还是趴在桌子上继续睡着大觉。
语文老师灵机一动,在他耳边大喊“放学了!放学了!”
怀瑾的身体一听到放学两个字,立马睁开眼睛,拿起自己的黑色书包就要往教室外面冲,然后,等他的意识彻底清醒过来之后,发现只有他一个人背着书包傻傻的站在教室走廊上,高二三班的同学们一个个都目不转睛的看着他,还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哈哈哈大笑了,怀瑾瞬间反应过来,他这是被语文老师给摆了一道啊。他怒极反笑。
语文老师抱臂看他,走到他身边道,打趣他。“看来我们的怀瑾同学,身上自带检测系统啊,一听到放学两个字,立马醒。”
怀瑾沉默良久,然后,笑了笑。“老师!我这不是以为真的放学了嘛?放学了,我才好回去写语文作业啊。”
语文老师摇摇头“你现在这张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