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书屋

首页 > 都市小说 > 港岛:信我,赚钱没那么难 > 第36章:晨星与《每日新闻》

第36章:晨星与《每日新闻》 (1/2)

2024-09-26 作者: 直播不直

第36章:晨星与《每日新闻》(1/2)

“每日新闻”改头换面后的第四天,何安并未踏足报社一步。

然而,韦建邦的一通电话,带来了第三天的辉煌战绩——18万份报纸!

仅昨日一天,报社共计分发了18万份报纸!

若这一数字是纯粹的销售成绩,那么,“每日新闻”的日销量足以问鼎香港日报销售冠军宝座。

鉴于这些报纸是免费赠送的,18万份的数字略显虚浮。

即便将来转为付费,日销量哪怕减半至9万份,也能稳居香港前五或前十。

在这18万份免费报纸中,有15万份被精准投放至各书店和报摊,这意味着至少有15万份“每日新闻”确确实实地触达了市民手中,浪费微乎其微。

短短三天,“每日新闻”累计免费派发了一万份报纸,这一成就,即便是何安也感到些许惊讶。

若能持续此势,“每日新闻”登顶香港销量榜首,指日可待。

何安对韦建邦一番激励,许诺未来奖励丰厚。

而“每日新闻”的三天成果,也在员工和有心人士的口耳相传下,引起了同行的注意。

那些报纸在“每日新闻”改版首日并未给予过多关注,直至次日才有所重视。

第三天,手捧三期“每日新闻”,他们开始了深入的研究。

第四日,连续三期“每日新闻”的数据赫然见诸报端,令整个香港报界哑口无言。

新版“每日新闻”来势汹汹,让《东方日报》、《星岛日报》、《信报》、《明报》等大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

他们密切监视“每日新闻”的一举一动,同时迫切探寻是什么让曾一度陷入困境的“每日新闻”取得了如此惊人的逆转。

这些大报消息灵通,第一天晚间便已知晓“每日新闻”的威力,但他们绝不会为对手宣传,因此自家报纸上未见任何关于“每日新闻”的只言片语。

相比之下,小报虽灵活但消息滞后,且无底线追逐热点。

直到第三日晚,它们才获知“每日新闻”的惊人数据,为博眼球,它们更改原定报道,在第四日的报纸上热议纷纷:

“报神降临?濒临倒闭的日报,三天内销量登顶全港!”

“老牌王者遭遇强敌,‘东方日报’霸主地位摇摇欲坠!”

“‘每日新闻’幕后老板竟是商界巨擘,香港报业风云再起!”

……

中型报纸的标题还算正经,而诸多八卦小报则是不择手段的标题党,只为提升销量。

与大型报纸的警惕态度不同,众多三流小报对“每日新闻”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

有的小报心生嫉妒,毕竟大家原以为会一同沉沦,不料“每日新闻”易主后竟一飞冲天,员工们心中满是怨言:“为何秦老板不来收购我们的报社?明明我们的销量比之前的‘每日新闻’好得多!说好一起到白头,你却偷偷焗了油,不厚道啊!”

多数小报的老板或主编、社长则兴奋异常。

既然“每日新闻”能一夜之间咸鱼翻身,他们凭什么不行?

亿万富豪做后台就了不起?

办报靠的是真本事!

于是,他们纷纷研究“每日新闻”的崛起之路,企图复制其模式,实现自己的翻盘。

遗憾的是,他们的想法太过天真。

越分析,就越发感到绝望。

毕竟,他们没有何安提供的优质内容,更缺乏何安前瞻性的视野。

用户层面,那些被新颖仙侠小说吸引的读者,以及被震撼的广大股民,近两日几乎每日清晨都会守候在家附近的报摊前,一旦“每日新闻”到货,便争先恐后购买,甚至不惜排队等候。

这一幕,甚至上了三家电视台的新闻,无意识的报道加速了“每日新闻”声势的凝聚。

1978年8月15日,并非中秋,因采用公历计时,这一天距离何安降临此世恰好一个半月。

中环干诺道中50号,鳄鱼恤大厦的第四十二层,董事长的私人办公室内,何安正在回顾并总结自己这一个半月的作为。

首要之事便是晨星公司的布局……

1978年的夏末,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并非中秋,因为它依据的是公历而非农历。

何安,这位新世界的旅者,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半的月圆周期。

香港的心脏地带,中环干诺道50号,一栋名为鳄鱼恤大厦的建筑巍然矗立,而何安正位于其第四十二层的董事长私人办公室内,回顾着过去一个月里的种种作为。

首要聚焦的是晨星公司,这家从父辈手中继承而来的电扇企业,在何安的掌舵下正驶向一片繁荣的蓝海。

欧洲与北美的订单如雪花般飞来,总量已超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