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吾儿真孝,孝死了!(1/2)
秦放轻点头,以和珅的遭遇为例:
“正是,和珅昔日权倾朝野,却因新皇一句谕旨,立刻成了众矢之的。他昔为乾隆帝解决无数难题,忠诚无二,但身居军机大臣之高位,一举一动都被视为违规。”
“那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军机大臣,转瞬之间便身陷囹圄。”
“他甚至成了新皇登基的献礼,昔日贪墨之财尽皆收归国库。”
“和珅非但有能力,乾隆帝诸多难题皆由他化解,其忠诚不容置疑。然而,身为军机大臣,他的行为在法理上却难以站得住脚。”
“和珅被定罪时,贪墨只是诸多罪名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项。
他曾因官员奏章字迹不清而径自撕毁,在处理军机奏章时,将白莲教起义的奏章随手置于他处。
但军机处本就是处理这些事务的地方,奏章总有一本要放在最下面。”
“如此种种,凸显了权力斗争中的荒诞与悲哀。”
关于白莲教起义的重要性,秦放轻描淡写地回应。
“什么事情能重要到被送到军机处来?显然无小事。”
话音刚落,朱元璋便沉默了下来。
沉思片刻,他终于开口,带着一丝感慨。
“大明最终败就败在过于注重颜面。”
他苦笑着比较说道:
“比起不要脸,大清似乎更胜一筹。”
秦放喝了一口酒,不以为然地咂嘴。
“无论是朱家还是女真人,说到底,他们治理的是整个天下。”
“您只需管理一个村子,何须如此大费周章?”
“何不与老胡坦诚沟通?都是一个村的,从小一起长大,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呢?”
“让村里人的生活更好,才是最实在的。”
秦放喝上一口酒,安慰道。
朱元璋微微颔首,嘴角勾起一丝苦笑:
“乡里乡亲的,我们不必过于计较。”
秦放对此并不太在意,想着最坏的结果不过是村口的小冲突。
“村里这么多人,总不至于看着有人受伤。”
朱元璋深深吸了口气,认真地看着秦放说:
“秦先生,我的几个儿子就托付给您了。”
秦放笑着答应:
“老爷子,您放心,我会把这些孩子教育成才的。”
“我也注意到,您的几位公子对大明的历史情有独钟。”
秦先生沉稳地说:
“我打算以大明历史为蓝本,继续教授他们。”
朱元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好!好一个明朝历史!”
“秦先生,您是有大智慧的,这些孩子就托付给您了。”
“如果他们不听教诲,您只管教训,若有所不便,告诉咱,咱亲自来!”
“只要留条命在,就不怕教训狠了!”
“天色已晚,咱先告辞了。”
言罢,朱元璋的身影渐渐没入了夜色。
……
……
夜幕降临,慈宁宫内气氛突变。
朱元璋怒气冲冲,踢开了宫门。
朱标等人刚用完晚膳,惊愕地看着朱元璋。
“标儿!”
朱元璋怒喝。
秦王、晋王、燕王等人均被这突如其来的怒火吓得不敢出声。
朱标小心翼翼地走向前:
“爹,发生什么事了?”
“过来!”
朱元璋一声喝令,随之一脚将朱标踹倒。
“这一脚是教训你的不孝,不懂得父志未酬身先死的道理。”
坤宁宫内,众人面面相觑,困惑不已。
这朱元璋明明健在,怎么就提到了“父死三年不改其志”?
简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朱标被朱元璋一脚踹倒,艰难地挣扎着站起,满脸的痛苦。
在发泄完怒气之后,朱元璋仍感心中不畅,环顾四周,试图平息心头的火气。
朱樉等惊恐万状,几乎要哭出声来:
“娘,爹他怎么了?我害怕……”
马皇后目睹此景,忍不住高声质问:
“朱重八!你究竟发的什么疯?”
“难道你要学那父死三年,子先死的规矩吗?”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情绪稍缓,开始叙述从秦放那里听来的事情。
秦放的分析不仅合情合理,连天气变化的预测都经刘伯温核实无误。
他并不知眼前之人正是朱元璋,其论述的制度严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