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朝穿越正德帝!计杀庸医刘文泰!(3/4)
政方面现在的朱厚照都没法插手,但涉及到自己的皇考,那谁也没他有资格插手。
刘文泰案可是如今难得自己插手后,不会显得突兀的口子。
自己完全可用改变刘文泰这个只擅长钻营权力官场的庸医的判决,将文官们编织的权力网撕开。
一缕晨风在寂静的广场之上吹拂而过,身穿素服的文官们却没有被这一缕晨风抚慰,反而焦躁起来。
因为关于刘文泰等人的宣判,定调的是日后的官场是否稳定的问题。
刘文泰的钻营取巧,一定会牵涉上不少人,他一旦被重判,拔出萝卜带出泥。
而秉承着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的原则。
到了吏部尚书马文升、左都御史戴珊、英国公张懋他们这种级别的大佬,做任何事都讲究一个稳字。
这起案子怎么判决,他们三个肯定跟内阁三个大佬过了好几遍,现在拿出来就是走个形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你正德皇帝刚登基时糊弄过去,掐死你今后借此事打击报复的可能性,达到维稳的目的。
到了他们这种级别的大佬,倒不一定真就同情刘文泰这种庸医。
所谓刘文泰通过擅长钻营权利圈,朋友遍天下,甚至连李东阳和谢迁都是他的朋友,为此才逃过一劫的猜想,略微有点小家子气了。
超级大国的掌权首相,跟你个皇家专属医院的中高层小领导交朋友,你敢信吗?
刘文泰要是医术高超的话,跟他交朋友相当于拥有第二条命,那还说得过去。
但人家刘文泰是谁啊?传奉官出身,修医书连本草都认不全。谁敢把性命交托与他?
别的太医是世世代代只能当太医所以医术不好,刘文泰是第一代医术就不行的典型代表。
再说这帮真正的大佬连皇帝都糊弄,哪天需要借你人头一用的时候,他们的刀保准比刽子手的刀都锋利。
所以饶过刘文泰可能有三个目的。
其一,疑似治死皇帝这种事可大可小,在最容易掐死的时候不掐死,那就会成为今后罗织大案的箩筐。所有与刘文泰有过交往的,或者一面之缘的,都有可能被装进筐里去。
当年太祖朱元璋不就这么玩的吗?几个大案绵延数年甚至十数年,搅得天下官员人心惶惶。
前车之鉴在前,刘健谢迁他们必须扎紧这个口袋,摁死这个口子。
同时把刘文泰轻轻放下,既惩罚了他,也可保证今后这个口袋万一松了,不至于形成大案。毕竟主犯刘文泰都只判了个流放,其他人判死刑,那就太说不过去。
其二,展现内阁权威。先帝在时,我们稳得住场面,先帝不在了,新皇登基,内阁权威照旧。
其三,安抚内官。内阁架空皇帝的前提得和内官联合,毕竟和刘文泰同罪的还有司设监张瑜呢。先帝已驾崩,活着的人还得往前走,不能活在过去,内阁和内官还得手拉手一起走,多少还得给面子不是?
所以刘文泰这个人本身不重要,刘健甚至应该很讨厌这个人,二人还结下过梁子。
主要有两件事。
一是在弘治十六年,先帝认为如今使用的通用本《本草》有很多错误之处,就命令刘文泰领衔重新整编,但当时的刘文泰等人于本草实懵然,甚至到了要申请翰林学士来帮他们校对的地步,由此可见此君医术水平如何。
当时刘健就痛斥,哪有让翰林院的官员替医工校对医书的道理。
另外一件就更恶心。刘文泰曾经到了一卷已故大学士邱浚所著的医书,他就想据为己有上表邀功。这件事被刘健识破阻拦。
但饶过刘文泰这件事,内阁首辅刘健要是不点头,恐怕其余两个人就算嘴皮子磨破了也没用。
由此可见,刘文泰本人可能没什么重要性,背后的政治逻辑才最重要。
原来的历史上,朱厚照在这件事糊涂了一下,被外臣糊弄了过去,但陈寒来了,可就不行。
就在首辅刘健要肯定戴珊、张懋、马文升三人不以‘合和御药大不敬’之罪,只以‘结交内官律’,判决张瑜、刘文泰等人流放之时,朱厚照没来由得在御座上嚎啕大哭起来。
哭的是肝肠寸断,上气不接下气。
他这一哭,瞬间引起了所有官员的注意……
-------------------------------------
注解1:瑾,孝宗时,坐法当死,得免。已,得侍武宗东宫。——《明史·卷三百十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注解2: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明史:李东阳传》
注解3:王岳者,素謇直,与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