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抄出白银二百万!朝会上你争我夺(2/3)
之际,提笔书此遗言,非为求谅,实乃情之所至,不能自已。恩师待我如子,教诲之恩,重如泰山。今以不肖之躯,玷污师门,实乃万死莫赎之罪。唯愿恩师宽宏大量,勿以弟子之过,累及门庭清誉。弟子虽死,犹愿化作春泥,护佑师门之繁荣昌盛。
弟子文渊,就此别过,来生若有机缘,定当再续师徒之缘,以尽未了之情。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不肖徒李文渊泣上。
韩文久久没有言语心痛至极。
其实李文渊真的是自己最得力的弟子,可一失足成千古恨,酿成如此惨祸他百死难赎其罪。
从李文渊请缨赴蒙古的时候,韩文就看出他已经萌生死志,可韩文能阻拦他吗?不能。
按照李文渊的罪行要是暴露的话,得满门抄斩。
现在只是他一个人已经算是救活了他的家人。
而韩文没有打算隐瞒这件事。
西角门朝会,气氛凝重异常。
内阁三位阁老与司礼监的陈宽、李荣、王岳六人,面色皆是阴郁难掩。
宣府风云突变,他们竟成后知后觉,而皇帝朱厚照竟敢绕过他们,亲自调遣大臣,更令韩文与杨一清等人在未经验证命令来源的情况下便贸然行事,此举无疑是对他们权威的一次公然挑战,令人难以容忍。
最令人心悸的是,那位年轻的帝王,端坐于龙椅之上,展现出的手段之冷酷决绝,竟能一举将宣府之乱彻底平息,其行事之果断,令人不寒而栗。
历代帝王不皆期盼治下官员安分守己,以维护盛世之誉吗?
然这位新君,登基未久,便敢如此大刀阔斧,将数十位高级文武官员一网打尽,其魄力与胆识固然令人赞叹。但他就不怕在史书上留下“暴虐”之名?
然而,对于这一切,朱厚照似乎并未过多在意。
在他看来,身为帝王,名声虽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力与手段。唯有如此,方能稳固江山,造福万民。
内阁首辅刘健,面沉如水,满是不悦。
作为传统文人,他坚信皇帝行事应循规蹈矩,经由内阁审议,方显正统。
而明朝御史,素以刚正不阿著称,今日在内阁三老的暗中支持下,御史艾洪挺身而出,高声奏请:“启奏陛下,臣有要事上奏!”
其声如洪钟,响彻大殿。
朱厚照对艾洪并不陌生,此人在《明实录》中屡有提及,且自他登基以来,几乎每次朝会都能看到艾洪的身影,或弹劾官员,或直言不讳地批评自己沉迷西苑游乐,荒废朝政。
这份忠诚与勇气,虽有时令人头疼,却也令人敬佩。
艾洪站出来后直接就说道:“臣有本要奏!”
“奏来!”朱厚照道。
“臣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陛下圣明在躬,励精图治,海内咸颂。然近日宣府之事,陛下不循旧制,独断专行,绕过内阁而处之,臣窃以为此举有违宪纲,恐难服众心。
宣府乃边疆重镇,关系国家安危。其事务繁重,非一人之力所能独任。内阁辅臣,皆国家之肱骨,陛下之股肱。凡事当与内阁共议,集思广益,方能决策万全。今陛下独断宣府之事,虽出于英明独断,然恐有未周之处,且易启后世之弊。”
艾洪一开场便直言不讳,批评朱厚照未遵循内阁意见便处理国事,恐有独断专行之嫌,更担忧此举可能为后续埋下舞弊的隐患。
“难道依你之见,朕处理每一桩事务都需内阁首肯方可?”朱厚照的语气中带着反问,显然对这样的指责不以为然。
艾洪此番奏议,其背后显然有内阁三位重臣——刘健、谢迁、李东阳的默许与支持。
随着艾洪的话语落下,这三位内阁元老的眼神中不约而同地闪过一抹亮色,似乎对艾洪的直言不讳感到欣慰。
然而,朱厚照的目光却如鹰隼般锐利,迅速掠过他们,又转而投向司礼监的陈宽等三人。
这三位宦官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们面容沉静,目光低垂,仿佛置身于事外,对周遭的一切充耳不闻,展现出一种超凡的定力与城府。
接着又有御史上奏。
“臣张闻言,谨以御史之身,冒昧陈言。宣府之事,关乎边疆安危,臣闻陛下欲独断而行,心中颇为忧虑。
臣以为,边疆事务繁重复杂,非一人之力所能胜任。内阁辅臣皆国家之栋梁,经验丰富,理应共商大计。
臣恳请陛下,将宣府事宜交内阁审议,集思广益,以确保决策之周全,维护边疆之安定。”
他刚说完,又有御史上前。
“臣赵良友,敢以直言进谏。宣府之事,臣闻陛下欲绕过内阁而行,此举恐有不妥。
臣以为,内阁乃国家之重要机构,辅佐陛下处理国事,理应参与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