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朱厚照帝王心术,七太监冒死进谏(1/3)
朱厚照内心确实未曾预料,韩文竟会陷入此番境地,望着他跪倒在地,恳求自己共担责罚,心中五味杂陈。
在情感深处,朱厚照对韩文怀有极高的敬意,视其为可共赴战场的知己。
无论是在明朝的亲身经历,还是研读史书之时,韩文这位老臣的刚正不阿,都如同清流中的璀璨明珠,尤为引人注目。
即便面对权势滔天的刘瑾,韩文亦能坚守原则,毫不退缩。
细观韩文的一生,他铁骨铮铮,正直且富有才干。
昔日担任户部尚书之际,面对国库空虚的严峻现实,他毫不避讳,勇于直言上谏,其勇气与担当令人钦佩。
对于朱厚照而言,这样的人才对于推动改革至关重要,是不可或缺的国之栋梁。
更何况,韩文与杨一清内外联手,已成功整治了宣府之乱局,开中纳粮与开中纳银并行不悖的举措亦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这一切都离不开韩文的鼎力支持。
朱厚照原本计划让韩文继续发挥其户部专长,管理商屯,培育商人,以巩固改革成果。
然而,世事难料,那个助他完成互市贸易谈判的李文渊,竟成了虞台岭惨败的幕后黑手,这一事实如同晴天霹雳,让朱厚照难以接受。
若此时不对李文渊施以惩戒,自己岂不是成了那些只知粉饰太平、不顾国家安危的昏君?
尽管深知史书与戏剧中常言君王不宜过于刚直,但在虞岭惨败的阴影下,若不能严惩元凶,又何以维护皇权的尊严?
最为核心的是,他如何向那些平凡的百姓们交上一份无愧于心的答卷。
回溯往昔,他亦出身平凡,无法轻易与高高在上的权贵产生共鸣。
他的心愿质朴而坚定——愿与自己一样出身的同胞,即那些处境一般的百姓,能够享有更为宽裕与幸福的生活。
这,正是他作为穿越者,与往昔帝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所在。
然而,此刻的他却站在了一个两难的十字路口。
若决意清除李文渊之患,乃至牵连韩文受罚,无异于自毁长城,亲手斩断了助力改革的得力臂膀。
韩文,这位才华横溢且深谙改革精髓的智者,不仅是他的理解者,更是他改革征途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他渴望韩文能与他并肩,携手跨越重重障碍,因为唯有这样无私无畏、刚正不阿的灵魂,方能坚定不移地陪他走完这场充满荆棘的改革之路。
他所追求的,绝非浅尝辄止的政务微调,而是如张居正那般,能掀起时代巨浪、触动根本的深刻变革。
而改革之舟的航行,离不开人才的风帆。
他虽为掌舵者,规划大局,但具体的航行与破浪,还需依赖那些他信赖的舵手——韩文、杨一清、刘大夏,以及恩师费宏等人。
此外,更有刘瑾等太监群体冲锋陷阵,萧敬稳固后方,张永则以军权为盾,共同构成了他改革路上的坚固防线。
而今,韩文跪于面前,以死相谏,这无疑是对朱厚照的一次严峻考验。
可如今韩文跪在这里一心求死,这算是给朱厚照出了个大难题。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这时候朱厚照突然改变了话风,跟韩文说既然你要求死,那咱们就根据你说的办法来,一切都在悄然之间进行。
此言一出,非但韩文会轻视自己,就连自己亦难以自洽,心生鄙夷。
岂能为了一己之私,即对贤才的留恋,便对眼前的罪行视而不见,任其冷处理?
如此行径,与两面三刀之徒何异,又怎能赢得世人的真心折服?
韩文方才对自己赞誉有加,称自己为不拘一格、善用人才之明君。
那自己岂能轻易背弃这份自我要求,改弦易辙?
所以自己必须在韩文及众清流面前,树立起一位明君应有的形象,方能威慑四方,凝聚人心。
此刻,亟需一人为自己发声,解此困境。
萧敬与刘瑾,二人心领神会,深知朱厚照的惜才之心,却也为方才的言辞犀利、情绪激动所困。贸然转圜,恐有损皇帝威严与形象。
正因此,两位年逾半百、心思细腻的老太监,一眼便洞察了朱厚照的为难之境——欲留韩文而难启齿。
虽知宦官与外臣勾结求情乃是大忌,但萧敬与刘瑾对视一眼,默契顿生,甘愿为朱厚照承担这“黑锅”。
刘瑾旋即挺身而出,跪倒在地,言辞恳切:“陛下,韩尚书乃国家之柱石,近日更促成与蒙古互市,安定宣府,功不可没。若因他人之过而累及其身,致其冤死,必将寒了天下士子之心。再者,韩尚书之名声远播四海,陛下若因一时之气,而失天下人之心,谓陛下无容人之雅量,实为不智之举。”
刘瑾的及时出现,无疑为朱厚照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台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