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夺权之路路漫漫!内廷之中有内奸!(3/4)
照嗯了一声:“母后,子臣会安排的。”
他想到的倒不是这蠢女人的斤斤计较,而是自己身边的宫女太监不老实,还打小报告,这得清除掉。
见朱厚照这么的顺从一点也不反对,二张兄弟和张氏这才满意。
……
内阁值班房。
韩文已经将今天高凤和二张兄弟共同奏讨盐引的事上报给了三位阁老。
甚至接着这件事,接连说了几句重话。
无外乎如今权贵侵吞盐利之事。
这个事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但这么捅上来的估计也就只有老愤青韩文了。
首辅刘健说道:“两位如何说?”
谢迁犹豫,按照韩文的说法就是要重新回到开中法的时代,废除掉才刚刚实行了十三年的新政。
他犹豫的点在于,现在实行新的盐证之后,获利的都是东南沿海的豪族。
而他余姚泗门谢家就是浙江的大豪族。
不管他承不承认,即便他很清廉,但是他的家族余姚泗门谢家,已经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
支撑这个庞然大物运行下去的,绝对不可能靠他和他弟弟广东布政司谢迪的俸禄,而是他们哥俩在官场上的权威。
在嘉靖二十七年,浙江巡抚朱纨直接爆出余姚谢氏其实才是倭寇之乱的源头之一。
谢家当年玩的可野了,跟王直、徐海这种级别的大倭寇做走私生意,敢不给人家结账,还威胁倭寇说要报官,逼得倭寇们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上门,烧了谢家的房子,杀了谢家十几个人,大肆抢劫一番逃之夭夭,连朝廷都惊动了。
这就是著名的余姚泗门谢家惨案。
谢迁可是一直活到了嘉靖十年的狠人,他六个儿子,全做官,最高的到了组织部副部长级别,最低的也是副市长。
家中买卖如此之大,两浙都转运盐使司下辖的宁绍分司就在他老家,他们谢家作为余姚第一豪族,不涉及盐利,他谢迁都不敢这么说。
如今要是恢复了之前的开中法,意味着东南豪族将失去渔盐之利。
这可是涉及到数以百万计的利益,他还真下不了这个决心。
“木斋兄以为如何?”刘健哪能不知道谢迁的家族情况,故意这么一问。
木斋是谢迁的号。
五十五岁的谢迁饱经风霜,很滑溜,缓缓开口:“韩贯道可是山西人。”
那意思是,韩文提出恢复开中纳粮的话,就是在给山西老乡谋福利。
都是老狐狸哪能听不出这意思,但刘健毕竟老成稳重:“老夫倒是觉得韩文所言不差。盐法之坏,在权贵勾结奸商侵吞盐利,开中纳粮与纳银,本质并无区别,坏在蠹虫太多。”
谢迁很认可这句话。
对嘛!
不是我们东南豪族太贪,而是太多人在贪。
李东阳可就不同意了,“纳银以来边地商屯商人大量内迁,边地粮价飞涨已是事实。韩贯道所言不无道理,恢复纳粮,重开商屯,即便让利于商,也好过全部所得皆为豪族。
纳银看似国库充实,实则不然,多为权贵所侵。奸商勾结权贵白讨盐引,拿盐引支取了盐,户部却未收到银,还得从户部掏银买粮运送边地,浪费民力财力,一来一去,相当于朝廷损失三头利!”
刘健再次说道:“此话不假,六万盐引赏赐、一万二盐引的惯例还只是小菜,寿宁侯伙同庆云侯勾结奸商谭景清欲买一百八十万引残盐可还未张牙呢!”
提到如此大的数额,李谢二人都吓了一跳。
这是要死啊,朝廷得损失多少收入?
在明代残盐通常指的是国家每年按引数支给盐商的“正盐”以外的多余盐斤,也称为余盐。
这些盐斤是灶丁在缴纳正盐之外自己生产的,原本被禁止进入市场流通,而是由官府加以收买、储存,以备不时之需。
大量余盐涌入市场,往往会对正盐的销售造成冲击,导致正盐滞销,破坏食盐市场秩序。
一些盐商和皇亲国戚通过勾结,利用权势绕过正常的盐业管理流程,获取更多的利益,这也加剧了盐业市场的混乱。
寿宁侯他们这么搞,跟贩卖私盐没啥区别。
而且残盐本来应该收进仓库以备不时之需,现在全流到市面上,等于把储备盐消耗一空,正常的盐却滞销了。
这就类似寅吃卯粮了。
……
-------------------------------------
注解1:浙福右副都御史朱纨……报捷……海上之事,初起于内地奸商王直、徐海等常阑出中国财物,与番客市易,皆主于余姚谢氏。久之谢氏颇抑勒其,值诸奸索之急,谢氏度负多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