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书屋

首页 > 仙侠小说 > 契丹风云 > 序章(一) 起

序章(一) 起 (1/7)

2024-09-28 作者: 金殿寒鸦

序章(一) 起(1/7)

契丹,是一个古老的词语。

也是一段神秘的历史,契丹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十分神秘的。

契丹也就是辽朝,全称乃是大中央胡里只契丹国,很长吧,但他的简称并不是大中国,而是大辽朝或者大契丹国,胡里只便是指辽,契丹语中的辽阔之意。

开国皇帝乃是马上豪杰耶律阿保机,一箭定都,开创二百余年雄辽,续用唐制,钱币、文化等,所有人都知道辽朝国教乃是佛教禅宗,但这是个误区,辽朝并无国教,只是据每代皇帝喜好而定,但大致离不开禅道二教,至于儒教,儒生、儒学算教?

儒学只能算一派,不能算一教,辽朝可以算是宗教自由,但到了辽中后期,皇帝多喜佛教,大建寺院,然从僧者百万。

元世祖曾言:辽亡于禅、宋亡于儒;却是一语及地。

辽朝足有四百八十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们习惯了九百多万所以听起来不多,但横向对比下宋朝只有两百八十万平方公里而已,西夏只有七十七万。

辽朝人口足千万。

宋朝人口却是辽朝的十倍,足有一亿人口。

西夏只有三百万。

辽朝民族繁多,主要有契丹人、汉人、奚人、渤海人、女真人、室韦人、党项人、阻卜人(蛮人的意思,后称鞑靼)。

古时少以图腾为旗,多以文字为旗,图腾辽朝时便有,辽朝信仰天上的太阳,而非禽兽异类,旗帜乃是日月旗,后世盛传的蒙元旗帜,其实是辽朝古旗,同时辽朝也有传统大字旗。

中原的富足繁华,舞榭歌台,自从十数年前的澶渊之盟,宋将不再北上,辽兵不再南下,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礼尚盛往,北武入南国,南文进北国,互通往来,一时间安定和谐一番盛世友邦的样子。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朝太后萧燕燕与其子圣宗皇帝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直逼澶州,一时间,神州震动。

赵宋皇帝赵恒却慌得手足无措,差点听从奸臣鼓动,迁都南方,幸为寇准所阻,晓以形势,对比宋辽朝力,力谏赵恒亲征。赵恒终为所动,十一月,大军渡过黄河,御驾亲临澶州,宋军大振,与辽军殊死征战,双方兵将各有死伤,僵持不下,辽朝萧太后见无机可乘,心萌退兵之意,遂派人与宋议和,然条件甚苛,赵恒毕竟不比先祖赵匡胤兄弟行伍出身,对征战之事本已畏惧,亲征也是情非得以,一听辽朝有意退兵,便不顾寇准反对,遣使曹利赴辽营议和。

传说曹利赴辽前,议和心切的赵恒曾与曹利面授机宜,说若辽人真有意退兵,哪怕赔款百万之巨也可应承。寇准闻言甚为痛心,找到曹利,以其性命相胁,曹利至辽营,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与辽人敲定宋每年给辽贡绢二十万,银十万,合称三十万,并宋辽互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赵恒为兄,赵恒则尊萧太后为叔母,双方各守手头疆界,互不侵犯,这便是史上的“澶渊之盟”了,虽说从此与辽有了短暂的数十年和平,然宋军未败而签城下盟,却是开启了大宋国懦弱先河,从此往后,那竟是再也无法翻得身去了。

赵恒在位的后期,亲奸佞,远君子,亲信奸相王若钦,罢免寇准,为掩“澶渊之盟”之羞,来了次“泰山封禅”,并伪造“天书”以欺世人,全国大兴土木,广修宫殿庙观,几耗尽国库,一直折腾到他赵官家驾鹤西去方止,却留给后来即位的太子赵祯一个朝政腐败不堪、奸佞横行的烂摊子。

事情总有两面性,一份小小的合约,使得宋王朝有了空前的发展,再看那走在汴梁街上的人们,各个笑意盈盈。

大宋初年,因辽、夏相继阻住宋与西域诸国的陆路贸易,陆上丝绸之路尽在辽夏,不得以只能开扩海运,至景德年,大宋与周边各国海上贸易已极其发达。苏、杭、明、泉、密、秀、广诸州均设市舶司以主管海贸,更与五十多国有直接海运通路,近有占城、高丽、扶桑,远有大食、波斯、鞑靼、麻逸、阿拉贡诸国,不一而足。造船业亦极是兴盛,南方的永嘉(温州)、刺桐(泉州)俱能造千人以上的远航海船。

但澶渊之盟后,大宋不止海路,陆路的贸易也通了。

汴河上,人口稠密,商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北方来的驼队,向着城内而去,城内的骆驼也缓缓地向城外走去,城内更是繁花似锦,不少的工坊一刻不停的在装卸货物,宋王朝特有的香油、蜀锦、苏绸......

北国而来的北珠、白瓷、貂裘、珍兽、马驼牛羊......

西域来的各种各样的宝石、奴隶......

丝绸之路因此又通向中原和南方,不再只能通向辽朝。

宋人一个个乐开了花似的,各个街道还有不少的巡街捕头,来维护治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