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书屋

首页 > 历史小说 > 残宋:靖康之耻,隆兴血偿 > 第七十七章 淮南火——唐宋强弱论(下)(4000字大章)

第七十七章 淮南火——唐宋强弱论(下)(4000字大章) (1/3)

2024-10-01 作者: 钢铁侯爵

第七十七章 淮南火——唐宋强弱论(下)(4000字大章)(1/3)

“先生,您说了这么多,却是忽略了一个原则性的问题,”赵瑗缓缓道,“那就是国家的领土不能按照收益来衡量。”

“就像人的命不能以金钱论之,这是原则和底线。”

“先生,我且问您,朝廷需不要统治民众?分割南北的亲人需不要团聚?我们挣钱的目的是啥?”

“古往今来,都是先有地,后有钱,先有家,才有大家,不北伐只是一味求和,那就是舍弃了北方那些的士民,只是因为打垮金国的经济这个法子更稳妥?”

史浩没有吭声。

赵瑗说道:“我承认,唐代不论是社会制度、社会财富、人民生活水平等等之类样样不如我朝,但论起文化这一块,我们这以文治立国的国朝可能还不如唐朝。”

“为何?”史浩一怔。

赵瑗道:“因为他们的文化开放包容、外向外倾、色调热烈,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安生、王温的雕刻,还有享誉中西的三彩陶人,哪一样不是在无时不刻地喷涌着生命力?哪一样不是在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

“而且他们的文人才子不仅仅是诗人,他们思想继自魏晋南北朝的儒学、玄学,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中的思想大多承自汉晋大儒,尤其以经学大家郑玄为首要。”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李翱、刘禹锡等人的经学、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篇哪一样不是如雷贯耳?”

“那时的民族成分复杂,思想没有束缚,多种思想百家争鸣,社会思想开放,文化有活力,所以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因此他们想要倡导一种风气很容易,哪像我们?”

“嘴上说我们的文化繁荣,可是真的拿出来说真的拿出来和唐人对比起来,不过是封闭、内倾、‘淡雅’这几字罢了!”赵瑗说的有些口干,于是端起茶水喝了一口,便继续道,“我朝民族单一,与外族民族矛盾尖锐,思想更是完全拘泥于儒学一家,这就导致了文化保守,人人不开放,不大胆,对于变革则始终是否定的态度。”

“我朝也不是没有变革……”史浩辩解了一句,然而这位学富五车的大学者此时也觉得自己的辩解十分无力。

果不其然,史浩的话迅速被赵瑗否定了:“我朝确实有改革,但哪个能成气候?”

赵瑗继续道:“先是范文正公(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所有措施尽皆是雷声大,雨点小,且都浮于表面,就拿经济改革来讲,‘厚桑农’‘减徭役’听起来很美好,实际上怎么实施?”

“这就是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

“当时的徭役和冗兵、冗官、冗费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三冗’问题没解决,怎么减少徭役?徭役不减,百姓怎么‘桑农’?”

“仅仅这样一点微弱的改革,当时的朝中诸公就已认为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论者以为难行’、‘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浸盛,而朋党之论,滋不可解’。”

“范文正公的用人也有大问题,新政人员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是在朝中根基浅薄之辈,在朝堂上根本没什么话语权,这些人往往议论多,而实际行事少,有的甚至好标奇立异,发空论,言行不检。”

“就连王荆公(王安石)就曾经批评他‘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反对新政的便可抓住机会攻讦他‘凡所推荐,多挟朋党,心所爱者尽意主张,不附己者力加排斥,倾朝共畏’。”

“后来又有了王荆公的熙宁变法,从他的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其经济政策实施看似成功,让朝廷的财富翻了五倍,但实际上却是以牺牲民脂民膏为代价的。”

“苏东坡便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确实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可在百姓眼里这些是什么?可不就是变向的加税?”

“尤其是青苗法,给农民发放种子钱待到收成时再按比例归还官府本是一件惠民之策,可王荆公却给各地摊派指标,各地官府强制给不需要的民众摊派种子钱,到了收成时,民众还不上,便要求甲首来还,一时间招致全国各地多少农民破产!”

“这种不想办法提高生产能力,却一味想着变相收税、损下益上、企图用金融手段来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的政策,真的能称得上‘新法’二字吗?”赵瑗摇了摇头,“这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王荆公的经济改革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他的目光全部放在了‘富国’而不是‘富民’,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妄图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这根本就不可能。”

“而且变法派中除王安石个人操守尚无非议,其他人诸如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