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复活的静塞军(1/2)
踏踏踏踏!
整齐的方队从赵佶眼前走过。
林冲手提丈八钢蛇矛,英姿飒爽,一马当先。
“吾皇万岁,吾皇万岁!”
林冲举枪高呼,声音贯穿云霄,振动整个东京!
应该说,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呐喊,从心里高呼万岁。
不是赵佶,他一辈子都别想杀了高俅,为妻子报仇,不是赵佶,他更别想重回禁军,并且飞黄腾达。
陛下,我要做你的忠臣良将,誓死为你效忠,为大宋江山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
林冲连喊三声,一千静塞军铁骑跟着同时高呼,声音慷慨激昂,气壮山河。
真虎狼狮也!
赵佶心中大喜,差点想喊一声,同志们辛苦了!
但是终究忍住了,太出戏了吧,这要喊出来是有多尴尬。
赵佶点点头,对着身边的李纲说道:“军姿威仪,气宇轩昂,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钢铁雄狮。朕很满意,你工作做得不错!”
李纲见皇帝心情大悦,高兴的答道:“陛下,你看战士们身上穿的铠甲。”
静塞军身上所穿铠甲是在唐朝的札甲基础上所改进,非常坚固,可以抵御辽夏骑兵弓箭的射击。
铠甲凝聚了大宋工匠的先进技术结晶和心血,为士兵提供了良好的保护。
左臂上固定着旁牌,一种圆盾,可以用来护身。
腰间挂着铁鞭作为副武器,用来近身搏击。
他们的主战武器是环子枪。
环子枪是戟的变种,经过改良之后,非常适合马战。
借助战马跑动起来的冲力,加上手臂的力量,环子枪可以轻易穿透敌人的铠甲,给予重创。
但是仔细观察之后,赵佶还是发现了问题。
“为何士兵们的战马高矮不同,胖瘦不均?”
“这,陛下好眼光。的确,即使是从上万匹马精挑细选,也难以凑齐一千匹上好的战马。”
“我们牧马监圈养的马品质普遍不佳,只能从外邦引进战马。”
“但是参差不齐,南方马,大理马,陕西马,各种混杂。加之生病,伤退,良马的保有量一直不高。”
李纲所言属实,战马缺乏是大宋建国以来上百年的心病,而且无药可救。
历代皇帝想办法也不能把马的问题解决掉,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推出保马法。
当时规定河北、河东、陕西、京东、西五路及开封府界诸县保甲养马,户一匹,物力高而自愿者二匹,给以官马,或官给钱自买。
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三等以上户十户为一保,四等以下户十户为一社。保户马病死,由养马户单独赔偿;社户马病死,由养马户与其他九户共偿其半。
虽然政策的出发点很好,但是副作用很大,甚至引起百姓的强烈反对。
保马法所规定的地区,虽然也属于北方地区,却不是好的养马地,气候温湿。
因为炎热和潮湿最容易引发疾病。
养马是个技术活,结果有的人能够养好,有的人压根就养不好,甚至把马养死。
马不是想象的那么好养,一旦养死,就需要赔偿,那时候的马价值昂贵,人们出行喜欢坐牛车,而不是马车。
即使是达官贵人也无法轻易凑齐颜色一样的马匹。
在具体推行上,政府是希望给有条件的,有需要的农民去饲养,但是地方官员不管那个,为了完成指标,甚至强制民众去买马,结果很多原本是小康家庭却因为养马而破产。
养马本来是一件好事,结果却成为农民的负担,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而且从老百姓手中养出的马,是否真的能够上战场,也是一个问题。
往往是难堪大用。
赵佶前世只是从史书上了解,并没有直观感受,今日阅兵之后,才深有感触。
“目前的战马是不是以大理马为主?”赵佶问道。
李纲答道:“是的,陛下。”
“西南大理是我们的友邦,每年都向我们出售大量的骏马,虽然不比辽金夏的战马,但是也聊胜于无。”
“唉,聊胜于无!”赵佶一声叹息。
聊胜于无,说出了大宋的心痛。
大理马有其优点,素以体质结实、短小精悍、运动灵活、善登山越岭、长途持久劳役、耐粗饲、有良好的适应性为其特点。
但是用来作战,和辽金夏的战马一比,明显处于下风。
静塞军开始了射术表演。
林冲一马当先,骑着战马,拉起弓箭射向草靶。
奔跑之中,连连射中靶心,引得士兵们齐声欢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