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 你若不逮着机会就显摆,我就不姓孙(1/2)
尽管畏惧死亡不算多光彩的弱点,但总比找不到任何弱点要好些。
崇祯皇帝一直为无法让张世康尽心办事而苦恼,如今心中总算稍有宽慰,仿佛建奴侵边的威胁都被削弱了几分。
“关于建奴侵边之事,朕已命令杨先生前往蓟镇总督各路兵马,并召山西三边总督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宣大总督卢象升入京勤王。
同时,朕还调遣了宁远副总兵镇南伯祖宽、临洮总兵安南伯曹变蛟率兵进京守卫。
你对此有何看法?”
崇祯皇帝的话语中既带着对张世康的考量,又似乎在征求他的意见。
张世康听后嘴角微微上扬,说道:“只要没有人从中作梗,建奴必定无功而返。”
对于不了解内情的人来说,张世康的这番话或许显得过于自信。
毕竟建奴凶名在外,每次侵边都令京畿地区生灵涂炭,即便是杨嗣昌在此,也不敢如此轻易地下结论。
然而张世康却心知肚明,卢象升自不必说,他虽是文官出身,却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被誉为近战法师,人送外号卢阎王。
至于孙传庭,张世康虽了解不多,但曾从史料中看到过对他的六字评价——“传庭死,则明亡”。
这六个字足以让张世康对他刮目相看,毕竟没有人说“杨嗣昌死则明亡”,这说明孙传庭至少在某些方面比杨嗣昌更强。
至于洪承畴,张世康提起他时微微皱眉。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间,在军事上重用过三人,几乎对他们言听计从,倾尽所有。
这三人分别是袁崇焕、杨嗣昌和洪承畴。
而洪承畴更是身兼大明兵部尚书、总督、太傅、太保、少师等诸多要职,却最终投降了大清。
起初,包括崇祯皇帝在内,满朝文武都以为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皇帝甚至为他举行了国葬,以郡王之礼厚葬之,足见其对洪承畴的信任。
然而,当得知洪承畴并未殉国,而是投敌的消息后,崇祯皇帝愤怒至极,几乎气晕过去。
从那一刻起,崇祯皇帝对文武大臣彻底失望,觉得无人可靠。
即便是他对大明当时唯一的希望孙传庭,也表现得颇为冷漠,出征时连军饷粮草都未予充足。
张世康对洪承畴的军事才能并不了解,但能统帅如此多的兵马,想必有其过人之处。然而,他对洪承畴的投敌行为却深感不齿。
洪承畴投降大清后,对新主子忠心耿耿,由于对大明的军队布防了如指掌,为大清攻打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被编入《贰臣传》,位次名列前茅。
他读的是孔孟之道,受的是皇恩浩荡,却最终背叛了国家,真是枉读圣贤书。
不过,不论如何,崇祯皇帝的一系列调令确实将众多名将齐聚一堂,堪称群星璀璨。只要没有人胡乱指挥,抵御建奴应该不成问题。
“只是陛下,将曹变蛟他们也调到京城,是否真的有必要?”张世康又问道。
他仍对张献忠的投降心存疑虑,但此时的局势已被他搅动得与原本的历史走向有所不同,他也难以预料。
“张提督,这是为了万无一失,京城绝不能有失。”李凤翔笑着替崇祯皇帝回答道。
张世康没有再多说什么,他大概能理解古人对都城重要性的看重。
“世康,你的意思是说,有人会从中作梗?是谁?你告诉朕,朕一定严查!”
张世康的话让崇祯皇帝原本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他皱了皱眉头,追问道。
“额,陛下,臣也不知道是谁,但应该有这么个人。”张世康回答道。
清兵南侵共有六次,每次的杀戮都愈发惨重。今年是第五次,按照历史记载,建奴这次应该又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如果卢象升、孙传庭等人并非无能之辈,那么很可能是有人拖了他们的后腿。否则以他们的名将之姿,打一场防御战不至于如此惨败。
然而张世康并非史学家,对细节的了解有限。
他觉得自己的推断有很大的可能性,但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他也无法下定论。
然而,这番话落在其他人耳中,却显得颇为轻率且不负责。崇祯皇帝并未太过介怀,王承恩早已知晓张世康口无遮拦的习性,因此也未放在心上。
李凤翔却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他认为张世康此言有挑拨是非之嫌。战事已起,怎能无凭无据地随意猜疑?
真是太年轻、太鲁莽了,李凤翔暗暗摇了摇头,心中略有不满。
“王大伴,拟旨。命京营提督张世康率京营兵马入京防守,京城即刻进入戒严状态。戒严期间,五城兵马司亦归京营提督统辖。”
崇祯皇帝话音未落,王承恩便迅速走至一旁开始起草圣旨。因事态紧急,特事特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