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合作正式达成(1/3)
在龙国桂省的这座十八线小城里,县管厂区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小镇的边缘。它不仅是镇上为数不多的用电大户,更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它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波折与变革。
县管厂区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厂区里面原本一共有16家各式的厂房,如今只剩下8家,其他的8家在前几年就因为入不敷出,县里面也拿不出救济金了,只能宣布厂子倒闭。
这年代的工人大多数有着铁饭碗,厂子倒闭了,工人嘛则是被就近安排到别的厂子里面去了。
原本那8家生意还算过的去的厂子,一下子被塞了一倍多的员工过来,这两年也都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
而厂区里面为数不多生意还算好的就是红星农机厂。
红星农机厂最初是一家生产农机农具的小作坊。那时,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这家小厂应运而生,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县管厂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到了八十年代,由于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厂区的生产效益逐渐下滑,甚至一度陷入了困境。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黄志国的男人走进了红星农机厂的历史舞台。黄志国原本是厂里的一名普通技术员,但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逐渐在厂里崭露头角。他不仅精通技术,更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在黄志国上任厂长后,他立即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才,对厂区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同时,他还积极开拓市场,与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黄志国的带领下,红星农机厂逐渐走出了困境,生产效益大幅提升。到了九十年代初期,红星农机厂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家集农机农具生产、小型河流铁皮船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厂房。其产品不仅在当地市场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还远销到了周边省市。
然而,黄志国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眼前的小成就上。他深知,要想让厂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于是,他开始着手准备厂区的国改民工作。不然县里动不动给他们塞一些关系户,黄志国也受不了。
这些关系户打不动劝不动,骂不得开不得。
原本好好的红星农机厂的风气就是被这些关系户带坏的,好在大部分老员工身子骨还算站的正,厂子就还没有因为这些关系户出什么大毛病。
黄志国自己也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厂子会被这些蛀虫给毁了的,除了国改民,没有人能救的了红星农机厂。
国改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但黄志国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任务。他引入了民间资本,对厂区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同时,他还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厂区的核心竞争力。
在黄志国的带领下,县管厂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不仅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还逐渐发展成为了一家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知名企业。
林凡的前世的记忆中黄志国本人,也凭借着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商业智慧,在后世硬生生做到了他们市里的首富。
几天后,林凡接到了李主任的电话。电话中,李主任告诉他,厂区的领导已经对他的计划进行了评估和审核,认为他的计划是可行的。但具体的合作细节和分成比例还需要进一步谈判和协商。
林凡闻言,心中一阵欣喜。
他知道,这是李主任在像他伸手。不过只要伸手了,就说明这个事大概率能成。
只要他的计划向前迈进的一步,接下来的一系列计划才有可能得意实现。于是,他立刻与李主任约定了谈判的时间和地点。
谈判时候,林凡早早地来到了约定的地点。他穿着一件整洁的衬衫,打着领带,显得格外精神。他知道,这次谈判将决定他水力发电站计划的成败,所以他必须全力以赴。
李主任也准时来到了谈判地点。他穿着一件深色的西装,打着领带,显得非常正式。两人寒暄了几句后,便开始了正式的谈判。
“林凡啊,你的计划我们已经评估过了,红星农机厂认为是有前途的,他们表示可以把电源接入到他们厂区。”李主任率先开口说道,“但具体的合作细节和分成比例还需要进一步协商。”
“好的,李主任。”林凡点了点头说道,“那您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合作呢?”
“我觉得,我们可以按照你提供的电力数量和质量来定价。”李主任说道,“比如,你每天能提供多少电?电压和电流是否稳定?如果都能满足我们的要求的话,我们可以按照每度电六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