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皇太极撤关离去(1/2)
石风扫视了四周一圈,发现该来的各署负责人和各队长,都围在周身,也就不升帐点将了。
“众兄弟听令。”
“在!”所有人都抱拳低头,这是听命的姿态。
“斥候队出城沿途监视后金军后退,具体事宜随时禀报。”
“遵命。”斥候队长夏惇睦领命而去。
“骑兵中队前往曹家屯堡,增援罗通部,并沿途察看敌情,以及被敌人占领过的边墩。”
“遵命。”罗二虎和谭厉金拱手领命去了。
“赵斗听令,速派出军民,扫除城下战场,清理尸首焚烧掩埋,收缴兵器,特别是铠甲。”
“遵命。”赵斗领命而去。
“高进听令,速派辎重后勤人员,拿出库存的所有生石灰,在城墙上和城前各壕沟处撒出生石灰,防疫工作要加强,生石灰不够,重新生炉锻烧。”
“遵命。”高进领命而去。
待这些命令发出,事项安排完毕之后,石风紧张数日的神经,一下子松懈下来,疲惫感就不知不觉地涌现。
“通知后勤王氏,帮俺烧水,本屯长要好好沐浴。”
“明白。”身边一近卫领命而去。
“回辕门。”石风手一挥,迈步从石阶下城墙。
“遵命。”
石风在众亲卫们的簇拥下,下了城头就回到他的屯长衙堂,这气势,就像是个胜利归来的大将军,威风八面。
……
崇祯七年,八月初十。
天聪汗皇太极匆匆结束了他的第二次入关抢掠,率他的八旗军浩浩荡荡从大同境地的得胜口关撤离,退回盛京。
这比历史上他撤出关内,整整提前了半个月,给关内大明百姓留下了宝贵的秋粮。
按皇太极原本计划,他得收割了秋粮才撤关回盛京,这次被石风一搅和,一石激起千层浪,明军各地开始了反攻。
阿鲁科尔沁族兵,虽说攻打得胜口关时损失过万,但这次入关抢劫,收获颇丰,也算是一种补偿。
对后金军而言,这次行动从筹备,启程,选址取关,入关掠城等诸方面的战略战术,都得心应手,十分顺畅。
唯一不足的竟然是关外的虎牢屯。
长城外边境地带的一个小小屯堡,竟然能掀起如此大的波浪,奇袭正白旗一个物资基地不算,还全歼了守备队,占据制高点,并且封锁出关退路。
这种战略思维和胆识,试看谁人能敌。
更让皇太极气恼,多尔衮多铎兄弟俩蒙羞的是,这个虎牢屯还猛攻不下,损兵折将。
这次,让后金天聪汗和贝勒爷们想不明白,还很不服心的是:
从来都是横扫关内外,所向披靡的八旗兵,竟在一个塞外屯堡里翻了船,还败于一个七品总旗官的手上。
皇太极很想亲自去会会,这个小小的七品总旗官,究竟是何方神圣。
无奈从大同再绕道六百余路到虎牢屯,将会影响大局。
小不忍则乱大谋,以后有的是机会。
他长叹一声,有点遗憾的离开了长城,大明地界。
从此,这个虎牢屯的石风,就像一根鱼刺,梗阻于后金人的咽喉。
这世上有恨他的,就有爱他的。
虎牢屯堡及石风,在这次后金军入关的前后表现,京师紫金城里的崇祯帝朱由检,他了如指掌。
东厂将所有情况和细节随时禀奏于他,这是他唯一感到欣慰之处,就是石风。
对于这次十万后金军入关之事,崇祯皇帝朱由检大为震怒,下旨严查各地守臣失职失机之罪。
宣大总督张宗衡是首当其冲,被罢职听候。
对于这个处置,张宗衡内心是暗自庆幸的,没有砍头下狱实属万幸,罢职听候说明他仕途还在,数月之后他又在某衙门做他的三品官。
以年轻气盛,薄情寡义的崇祯帝脾性,大臣们轻则下狱重则砍头,那是家常便饭,这几年首辅,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宣大总督如走马观花,更换了一茬又一茬。
可对待张宗衡这个宣大总督如此网开一面,实属罕见。
后来听闻,崇祯皇爷能如此网开一面,完全是因为当初在白虎节堂上,张宗衡力排众议,力推石风上台演讲有关。
宣大总督从轻发落,可其它高官就没有这么好运气呵。
首先,三镇总兵全部被免,而宣府总兵曹文诏,大同总兵王朴直接下狱。
武官如此,文官体系也被牵涉。
宣府巡抚焦源清,大同巡抚胡沾恩,山西巡抚戴君恩均以治疆罔效、御虏无功等罪被罢斥。
因为长城失守入寇,使得大明官场起了大地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