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小旗飘扬:放映员许大茂的意外成名与随之而来的风暴(1/2)
在贾东旭和铁柱讨论许大茂的时候,大院里在工厂上班的其他人也没闲着,纷纷对这件事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傻柱在角落里,嘴里嘟囔着:
“这孙子,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上的新闻。拿了我的赔偿款,得到的名声,真不是个东西。有机会一定要他好看。”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愤怒的火花,双手紧紧地握成了拳头,脸上的肌肉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
一想到许大茂拿了自己的钱还出了名,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找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一顿,出出心中这口恶气。
刘海中则坐在自己的工位上,心里暗自思忖着:
“大茂这小子,有这个出名的好机会也不知道把我也带上。在文章后面完全可以加上我的名字么。要是我也上新闻,今年一定可以当上组长。”
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羡慕和懊悔,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自己如果上了新闻后的美好场景,仿佛看到了自己已经坐在了组长的位置上,指挥着众人,接受着大家的敬仰。
而众人不知道的是,许大茂的这个新闻在行业里还在继续发酵。
这段时间,因为许大茂他们的标新立异,其他厂矿企业的放映员们也纷纷注意到了。
有的放映员被这种新颖的宣传方式所吸引,开始效仿起来。
一时间,许多小旗子飘扬在乡间的小路上,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有的村民已经把小旗子当成了放映员的代名词,直接说“小旗子”来了,就代表着放映员要到了。
在电影行业中,有着一本极具影响力的杂志——《群众的电影》。
这本创刊于50年的杂志,如今已经是全国影响力和发行量最大的普及型电影文化读物,在整个电影行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的记者王大山,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家就在郊区。
有一次,他在回家的路上,偶然间发现了这种小旗子。
当时,他只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并没有太在意。
可是,当他回到老家,和村民们闲聊起来时,才惊讶地发现,小旗子竟然成了放映员的代名词,而挂上小旗子来乡下放电影俨然已经成为了众多放映员之间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
作为一名电影行业的记者,王大山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事情背后有着深刻的意义,它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非常值得报道的题材。
于是,他通过向村里的人打听,得知了这些小旗子是轧钢厂放映员的创意,而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就是许大茂。
“大茂,我一猜你不在自己办公室就在广播站。你可以啊,都有记者找上门来。快去接一下,人家在门口等着。”
这天,许大茂正在广播站给王敏芝送爱心,保卫科办事员胡二匆匆忙忙地跑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
“啊,哪边的记者?找我,是不是找我们科长啊。我这现在可还不是宣传科科长啊。”
许大茂笑着说道,不过心里还是感到十分意外。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有记者来采访。
“我哪知道,搞快点。对了,是不是又采访你。要是可以,把我名字也带上啊,我这辈子都没上过报纸一次。”
胡二满脸殷勤地说道。
在这个年代,大家对报纸和杂志这些媒体有着极高的信任度,觉得能上一次媒体那可是家族的荣耀。
不像后世,人们对媒体的信任感已经大打折扣。
“哈哈,先去看看到底干什么的。我猜有可能是找厂里的,只不过记得我名字,让我去接一下。”
许大茂打着哈哈,心里却有些忐忑不安。
他知道,这个时候可不能得罪媒体,于是便跟着胡二匆匆向大门走去。
到了大门,远远地就看到一个办事员指着许大茂说:
“看,那个大长脸就是许大茂!好认。”
许大茂听到这话,顿时满脸黑线,心里暗暗叫苦:
“说的很好,下次不要再说了。”
“你好,我是许大茂,请问是找我的么?”
许大茂小心翼翼地问道,脸上带着一丝紧张和谦逊。
在这个媒体资源稀缺的年代,每一个媒体人都像是掌握着话语权的大人物,他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许大茂你好,我是《群众的电影》记者王大山,冒昧打扰。是这样,我们看到最近你们厂在下乡放电影这块做出了不少创新,老百姓感受很好,所以想采访一下。因为我第一次到你们厂,而村里人只知道你名字,所以我就把你喊来了。要是可以的话,麻烦你帮着和厂里对接一下,我想在这上面采访一下。对了,这是我的介绍信和证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