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土地兼并是大明亡国的主要原因【第五更 求鲜花】(1/2)
朱元璋没有说什么,只是微微一笑:“士农工商把做买卖的人排在最后一位,你应该是知道是什么原因?”
陈寒摇摇头:“老爷子,我知道您是什么意思?”
“您不就瞧不起这些做买卖的人,觉得他们稳定性差,他们到处流动,对您来说是最不安定的一群人?”
老爷子点头:“难道这有错吗?”
“大错特错!!”陈寒直接就说道。
旁边的高公公和蒋瓛两个人,听到这样的话眉头狂跳。
看起来还得是陈寒啊。
要不然的话,谁敢这么质疑老爷子。
还直接大错特错。
皇帝的话不管是什么话,那都是最正确的。
谁敢质疑皇帝的话?
只有陈寒敢。
老爷子这个时候还不生气,笑呵呵的听着:“那你倒是说说,这些个做买卖的人,能有什么作用?”
陈寒掰着手指头说道,“陶朱商经说过,强国之道,在于治兵;富国之道,在于经商!”
“商人第他们的存在,是社会的所有剩余物资进行合理分配的重要一个环节。”
“就比如岭南很多地方的谷物一年三熟,他们的粮食丰收起来之后,大量堆积吃不完。”
“可是在北方有些地方的粮食收成不行,大家伙只能是饿肚子。”
“如果有商人在其中把南方的多余粮食,运到北方去,既解决了南方粮食堆积的麻烦,还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一点收入。”
“而粮食到了北方,北方的百姓又能吃得上粮食,这叫南水北调。”
“第二个是,这些个商人是最好的宣传工具。朝廷有什么好的政策,总不能一直靠着朝廷这些邸报或者各级官员传达吧。”
“有商人在,他们消息灵通,他们宣扬很快就能够传达天下。”
“第三,有商人在其中贸易,一定能够促进所有商品合理规划。”
“就比如南方生产的粮食多,那么如果有商人在其中撮合,的粮食能够大量流通,百姓就愿意种。”
“江南一带的丝绸,绣工很好,他们生产出来的丝绸,还有各种手工艺就有市场,生产瓷器的就有动力来生产,种茶叶的才有动力来种茶。”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水土风情,每个地方生产的东西也不同,有商人在其中活动,不仅丰富了老百姓们的餐桌和生活品质,更能够给老百姓带来额外的收入,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老爷子陷入了沉思。
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更没有这样的意识。
在他的眼里面,商人就是不稳定因素的制造者。
只要将商人给限制住了,就能避免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
“老爷子您自己制定的这些个政策,您觉得合理吗?”
“就像是您所制定的户籍管理制度,把所有人的职业都给限制了,做买卖的一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所有人都只能做买卖。”
“您这么一做,的确是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可是你想过没有,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绣工的,也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种田的。”
“上一辈人种田做的很好,下一辈人可能打鱼打得很好,可是你限制住了他们,这导致很多百姓活不下去。”
“特别是这些个做买卖的,您的户籍管理制度里面有一条非常不合理,你想让那些个做买卖的人,不能够出自己所在户籍的百里,出了之后就必须得有路引。”
“就这一条就大大限制了商业的流动。”
朱元璋在听完了这些之后,更是感到迷茫。
然后问道:“难道这些都是使我大明最后没落的原因?”
陈寒点头,“然不是全部,但也是绝大部分原因了。”
“大明王朝在您的各种条条框框的制约之下,的确是很稳定,但是没有活力。”
“百姓的日子过得并不好,您的初衷是好的,您希望所有的百姓都扎根在土地上,都希望他们不要流动,不希望他们出乱子。”
“可是您的这些制度也把所有人都给捆死了。”
“户籍管理制度来说,不仅限制了商业活动,还把百姓们死死的捆在了土地之上,六百多年后的现代社会,百姓是土地的主人,而您的这个制度,直接把土地变成了百姓的主人。”
“所有百姓必须得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之上,就算是遇到了灾荒,这个地方没得吃了,百姓流落到其他地方去,等灾荒过去,依旧会被官府抓回到原来的地方。”
“您的这个户籍管理制度,对于土地兼并实在是太有利了。”
“而这个土地兼并则是每个王朝三百年寿命终结,最大的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