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院孩子和胡同串儿(1/2)
远离了小市场,张卫民总算松了口气。
他有点招架不住这时代的热情。
走在街上,路过的人看到他一身绿善意的点头微笑。
拎着东西,张卫民也笑着回礼。
张卫民也清楚,这完全是他这身绿的缘故。
这年头,一身绿代表着曾经的牺牲和奉献。
拐过弯,张卫民和一个冲出来的人影撞在了一起。
一个趔趄差点摔了东西,张卫民心头火起,“孙贼!走路不长眼啊!”
刚学的四九腔骂人还是蛮有味的。
那人也不说话,绕过张卫民想跑。
张卫民登时脸黑了。
两个手里拎着东西不方便,右脚一勾。
那人直接摔了个四仰八叉。
挣扎着想要起来。
张卫民嘿嘿一笑,一脚踩在了那人背上。
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
又冲出来几个人。
天有些黑,看不清面容。
“孙贼!继续跑呐!”
“真别说,这胡同串子还真能跑!”
“累死爷了!”
几个人手扶着膝盖,弯着腰说话有些喘。
听声音年龄都不大。
顶多也就十四五岁。
张卫民这下弄清楚了状况。
合着是被人追了。
心里的火也就散了不少。
脚收了回来,“他们追你?”
“是。”
地上的人也看出张卫民和追他的不是一伙人,低低的回了声。
声音也嫩,不超过十四、五岁。
“我说你们追他干嘛?”张卫民转头问道。
追的几人没说话。
张卫民后边有了声。
“他们是大院的。”
“大院的?”张卫民明白了。
大院。
胡同串儿。
两个词一碰。
张卫民知道了个七七八八。
这也是四九城的特色。
建国后,为了适应新形势。
也为了迅速恢复国力。
52年开始,四九城外城的城墙被陆续拆除,到大跨步时期,外城城墙已经被基本拆光,内城城墙部分被毁。
后来到65年开始,内城城墙也迎来了“寿终正寝”。
当时和毛熊关系日趋紧张,工程部门为了军事备战,开始拆除城墙用来修建地下铁道。
当然这是后话。
这里要说的是建国之后,四九城急需要大量的办公区和生活区。
为了解决办公问题,各机关陆续占用了城内空房较多的王府。
为了保护古都,梁思成与陈占祥吸取扒里与轮吨的前车之鉴,建议将四九城西郊建成新的行政中心。
虽然“梁陈方案”最后被否定了,但军队大院却留在了西郊城外。
从公主坟一直到四九城西山脚下。
空军、海军、通信兵、总后、总参、炮兵司、装甲兵、工程兵也就是后来的基建工程兵、铁道兵等大院。
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总医院,也就是后来耳熟能详的三零一等鳞次栉比、依次排开在这片区域。
除此之外,还有高校大院和机关大院。
高校大院集中在四九城的西北面。
五十年代初,学院路上自南向北建设了著名的八大学院。
机关大院不说也罢,各行政机关大院。
这里为什么要说大院呢。
因为这是这时期的特色。
后来也有了大院文化。
说起文化可能不怎么了解。
但要说壹号院,贰号院,顽主。
可能就知道的人多了。
绿蓝灰基本可以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一辈。
穿父辈绿色军装的子弟。
穿父辈蓝色中山装的子弟。
穿灰色旧衣的胡同子弟。
六十年代那段岁月里三色子弟横行四九城,彼此看不过眼。
而这根源便在于五十年代初。
五十年代的四九城,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学的是毛熊。
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
京都必须是全国的大工业基地。
于是在计划经济,单位就成为集生产、分配于一体的核心。
其实当时不仅四九城,全国都是这样,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依附于各单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