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书屋

首页 > 历史小说 > 康熙四十年 > 第五十九章 青史留名

第五十九章 青史留名 (1/2)

2022-12-12 作者: 八千公里加急

第五十九章 青史留名(1/2)

太阳已经西斜,为了安全起见,这个院子的周围没有一棵树。

阳光直射在铺满石板的地上,有点反光,仿佛在地上撒了一层银粉。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主要还是需要经常来回搬运和摆放重物的缘故。

院内的地砖经常发生破损,只好换成石板,更牢固一些。

赵福善和董玉山站在正屋门前,在小声讨论着什么。

见胤禵走进来,立刻收声,急走两步,上前见礼。

胤禵抬了抬手,叫起之后,带着两人进屋坐下。

往四周扫视了一遍,发现每次都和自己离开时候的状态几乎一模一样,稍微好奇的对董玉山问道:“我看着这屋子没什么变化,你最近没到这间房子里来过?”

董玉山稍微低了下头,答道:“回十四爷的话,属下确实没有进来过。”

“自从第一次十四爷打这儿离开之后,属下除了安排人清理一下,就不曾在这间屋里久待过。”

胤禵摇了摇头,道:“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之前你不在,我来的多一些。”

“现在你回来了,这边自然不用我操心了。”

“等到分府出宫居住之后,这边就更不怎么来了。”

“所以这屋子,你还是该怎么用就怎么用,没什么要避讳的。”

董玉山还是非常恭敬的坚持,答道:“属下还有其他的房间可以用,这间正房还是留着十四爷您过来的时候专用吧。”

“再说,属下还希望能够多听一听十四爷的教诲,还盼着十四爷有时间多来几趟。”

胤禵笑了笑,随和道:“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只要用心办事,其他的都无所谓。”

“等我在宫外的府邸定下来之后,你也可以经常到府里来,群策群力才能搞好事业。”

虽然来的时间已经不短了,但是对于这种程度的讨好和奉承,还是有点不能完全接受。

随意寒暄了一下之后,胤禵说道:“朝廷已经批准走海路从天津卫继续运输粮食等物资,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咱们这条运输线路的合法性。”

“以后势必会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咱们要把握好先发优势,以及运输线路把握上的优势。”

董玉山非常激动,立刻起身向胤禵行礼道:“这都是仰仗十四爷的安排,属下铭感五内。”

这点言语其实不太能够充分表达董玉山心中的兴奋,主要是因为他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

打小出身慈溪董家,虽不是省内数一数二的大家族,但是处在江南又是沿海之地,家庭条件还是非常不错的。

历朝历代,大家族对于子女的教育,尤其是男子的教育,都是非常严苛的。

虽不至于像皇子教育这么夸张,但是高三的水平还是要达到的。

年轻的时候,错过了能够通过科举出仕做官的机会,就开始一直经营家族的产业。

后来也是在几代人积累的基础上求发展,开始到京城经营钱庄生意。

同时也兼做有点汇票生意,不过主要是对内以及联系非常紧密的江南客商。

和许多的士大夫一样,除了对于银子和职权的渴望之外,还有就是对于青史留名的终极追求。

这次作为海外粮食北运的实际主持者,在该条海上运输路线成为朝廷定例之后,也算是达成了一项许多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伟大成就。

此时,董玉山在心中再次暗下决心,此生一定不负十四爷的知遇之恩。

胤禵嘴角上扬,抬手往下按了按,道:“该是你的功劳,肯定就是你的功劳。”

“不过,接下来朝廷在京城到天津卫之间,构建新的运输通道。”

“一期从通州到京城之间修建专用运输的木轨,这是一种新的运输形式,需要咱们独立出资。”

董玉山听到要开始花银子了,没有一丝担忧,反而有一种踏实感。

人在江湖,很多时候都要心中有点逼数。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对你好,或者说是和你付出程度不匹配的好。

董玉山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自然是个聪明人。

十四爷这一阵子把一千多万两银子放在四大恒,而自己只是南下安排人出海搞了点粮食过来。

虽然也算是有点功劳,但是相较于这些银子,很明显自己还不怎么配。

所以听到要开始花银子的时候,这种靴子落地的踏实感,反而才是最大的安全感。

心中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赶忙道:“请十四爷明示,这一期需要大概多少银子,属下提前安排一下?”

胤禵端起茶盏,喝了口茶,道:“在这边基本上花不了多少银子。”

一句话就给董玉山干蒙了,活了这么大岁数,第一次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