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俄罗斯使臣团(1/3)
哈喇河套虽然小,但附近却有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方圆数百里的湿地草原,水草茂盛,万物生长。
宋良抵达时,对于承德的倒是颇有几分惊喜,只是在购买商铺时,遇到了阻碍。
城池尚未建成,商铺还得等半个月。
由此,他倒是闲下来,在承德附近闲逛。
规模庞大的承德市自然是首选,喇嘛们念叨着佛经,梵音入耳,别有一番的宁静。
捐赠了百块银圆的香火,他得到了寺庙的欢迎。
这在地广人稀的承德,哪有这般富裕的牧民?
主持是察哈尔大喇嘛(班婵徒弟)的徒弟,来自于汉地,立马跑过来,温和道:
“承德寺乃皇家欶造寺庙,得拨银万块,上个月才刚刚建成。”
“城内也粗糙,若是施主不嫌弃,可暂居在本寺,一应当吃食是不少的。”
宋良等人自然应下,他当然明白,这是人家的揽香火之道。
商人们也是信徒,入住寺庙自然就会捐赠香火,随着承德越来越繁荣,提前与商人们交好是个不错的主意。
游览了下承德寺,只见占地百亩,大小院落二十余间,殿宇十余座,佛像个个虽然不曾贴有金身,但雕刻的极为威严。
万块银圆,恐怕修不起来。
主持前面带路:“本寺欶造时,人力近三千人,齐心数月方成,先有了本寺,随后才建了本城。”
原来,方圆数百里的牧民,都是皇帝的汗帐,即包括了蒙古妃陪嫁的奴部,以及从察哈尔割下的牧民,合计超过了五千帐。
随着承德寺的建成,再加上承德贴近京城,北上赤峰的商贾们都要在此落脚,成为中转站。
朝廷见此,为了更好的管束汗帐,处罗可汗的本部,所以就在此建城,以为前哨站。
“蒙古诸部遵皇帝为处罗可汗,此地为汗廷,附近的部落为汗帐,这里才是人间第一盛处……”
商队上下入院落歇脚。
对于喇嘛的管理,朝廷理藩院自有章程。
第一等的,自然就是法王级别,整个青藏高原只有两个,班婵、达籁。
第二等,则是呼图克图,藏语“八思巴”、汉语“圣者”互译。
这些人如今,只有三位。
其一,自然是漠北的哲布尊丹巴,剩下的两位,则是两大法王的徒弟,被皇帝留在察哈尔和绥远二地坐镇。
可以说,蒙古地区的宗教,由他们三人掌控。
这五人的转世,都是由朝廷来掌控,如果没有朝廷官员见证,就不得继承。
剩下的,自然就是各地的大寺庙,属于徒子徒孙。
对于漠南地图,两位呼图克图大喇嘛倒是识趣,分别收了数名汉人、蒙古人为徒,从而分散到各地收拢信仰。
这些大寺庙的转世,一般都是在上一级的喇嘛监督下,按照自有的章程延续,朝廷都是不怎么管的。
久在蒙地行商,所有人都明白,宁愿得罪贵族,也不能得罪喇嘛。
翌日,宋良无聊下,在承德附近的部落闲逛。
作为汗帐所在,承德的蒙古部落格外的不同。
首先,所有的部落没有奴隶阶级的存在。
汗帐内所有的奴隶,都被放归为牧民,如果贵族老爷们想要役使他们,这必须拿出钱财来雇佣。
由此一来,奴隶、贫民,组成了雇佣民一阶级,获得了大部分的自由权。
仅此一策,汗帐内的贵族势力大减,只保存了财富。
而在察哈尔,绥远等地,这是远远不可能达到的,朝廷也没有那么多的力量来推行。
但汗帐不一样,皇帝为所欲为。
除了百户、千户的划分外,平日里游走在各部落,掌管司法的,竟然还有断事官。
关键是,人家还有品级,正七品。
他来的倒是凑巧,碰到了一场家产纠纷。
一家百户病亡,留下了十几万亩的草原,数万只牛羊,以及许多的钱财。
露天下,断事官坐上位,一旁坐着附近的百户、千户来作证,寺庙里的喇嘛,也同样在见证。
底下则站着百户一家人。
“断事官老爷,所有的钱财都应该由我来继承,小弟继承的根本就不算。”
台底下竞争的三兄弟,长子要求继承所有的爵位财富,而幼子则拿出了草原幼子守灶的规矩。
不过,老二则提出了均分原则。
三人说的都非常有道理。
长子继承制,是朝廷颁布的律法;幼子守灶是多年来蒙古民间的潜规则;均分,则是自达延汗后产生的又一次规矩。
在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