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制作食盐,朱栎的高标准高要求!(1/2)
31:制作食盐,朱栎的高标准高要求!【满三张月票,加更!】
民以食为天,而食盐在古代,更是只有朝廷官府才能制作和销售的东西。
在大明朝,私自制盐和贩盐肯定是重罪,但有朱元璋这么一个双标的老子,再加上汉王朱栎的身份,汉王制盐也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最主要的是,朱栎直接跟朱元璋报备过,而且制作出来的精细的盐还直接供给给朝廷,朱元璋对此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哪怕户部盐官对此颇有微词,觉得朱栎这样的举动就是在抢生意,扰乱朝廷经济,但也没谁敢在朱元璋面前多说什么。
因为之前有一个带头用制盐的事情弹劾朱栎的官员,就被朱元璋骂了个狗血喷头。
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咱儿子制作出来的盐都比你们做出来的好吃,你们这帮喷子还有脸开口指责咱儿子不是?
知道现在皇宫大内的盐还都是汉中供给的吧?
这就啪啪打脸了一众盐官。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哪个盐官敢在这件事情上再多嘴了,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没办法,谁让他们制作出来的盐,的确比不过汉王做出来的呢?
明初,生产与经销盐的收入,占明廷财政收入的一半,对保证边防粮饷、战马之需,以及河工、赈灾等紧急费用,起着重大的作用。
因此,明廷对盐的控制特别严,坚决反对变官营为民营的要求。
而朱栎这边贩盐所得的收入,基本上还都用在了军队当中,朱元璋对此也就更加满意了。
而明朝初期,食盐的生产还在大量的使用锅煎法,就是将海水放在铁锅当中烧开蒸发,铁锅内就会剩下一层盐晶。
用这样的方法制盐,效率低下不说,因为有害物质太多,杂质无法剔除,吃多了反而对身体有害。
毕竟大明朝的卤水过滤技术太差了,根本做不到有效的过滤盐晶当中的有害矿物质。
直到明朝中后期,以盐田为主的晒盐法才开始慢慢的推广。
但这种方法也仅仅适用于沿海地带,像汉中府这样的内陆地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条件。
但偏偏西北一带,包括汉中府境内都存在数量可观的盐矿。
这些盐矿衍生出来的盐井想要开发出来,生产出食盐,同样用的也是锅煎法。
但奈何即便有朱栎改进了制盐的方法,制作出来的食盐比起朝廷的官盐都高出了一个档次,但口感质量依旧让朱栎感觉差强人意。
这也是朱栎为什么对周书怡给他的制盐术如此重视的原因。
“末将参见汉王殿下!”
盐坊这块的工作一直都是刘山在负责的,在看到朱栎风风火火的出现之后,赶忙就迎了上来。
“这是最新的制盐方法,让人马上按照这个方法进行实验,本王要第一时间知道结果!”
朱栎也不废话,充分展示了什么叫雷厉风行,将手中周书怡写下的制盐术交给刘山之后,就不容置疑地吩咐道。
“这……这是最新的制盐方法?”
刘山闻言也是一脸的惊讶,但看着手中的这张写着制盐术的纸,他的脸色很快就古怪了起来。
“怎么了?”
朱栎皱着眉头问道。
“殿下,这字是用什么笔书写的?为何如此细小且工整?”
刘山有些诧异地问道。
朱栎这才意识到这纸上的字迹并非是毛笔字,因为这制盐术的原因,他居然没有第一时间察觉到这一点!
毕竟穿越前也是习惯了水性笔或者圆珠笔一类的书写工具,所以他很容易就将这个细节给忽略了。
但是这样的细节,在刘山这些地道的大明朝人眼中,就会被无限放大!
朱栎惊讶了片刻,立马就反应了过来。
估摸着是周书怡这丫头在她的购物车超市当中买过水性笔,还别说,这样书写起来的确比毛笔更加方便便捷,看样子回头还得跟她要点笔才行,也能够提高自己这边的书写效率!
“你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如何制盐么?不该问的别问!”
朱栎自然不会跟刘山解释这笔的问题,有些不满地皱着眉头提醒道。
“末将这就去办!”
刘山一个激灵,这才反应了过来,赶忙招呼人按照周书怡所写的制盐术开始进行实验。
周书怡提供的制盐术,就是卤水制盐的基本方法,而且能最大程度的保证过滤掉盐矿盐晶当中的多余矿物质和有害物质。
“殿下,按照最新的制盐方法,最快也要三天左右才能出结果。要不然您先回去等消息,这边有结果了马上通知您?”
很快,刘山那边工作顺利开展之后,看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