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贵人相助(1/2)
打了招呼果然好使,叶老师不仅在家,而且比较配合。
先让黄敬蜀拍了几张照片,包括叶老师的肖像,各种奖状等。
杨舒力试探地问黄敬蜀,要不要跟“刘叔叔”回去?黄敬蜀一口回绝。
送走“刘叔叔”,杨舒力正式开始采访,由于没有录音器材,只有拿一只笔记录,好在他这方面有功夫,只要记下一些要素,比如时间地点人物,加上一些关键细节,回家后能还原出整个故事。
叶老师的父亲是理工大学教授,在动乱岁月中死于非命,70年代她下乡来到这里,和当地农民结婚,早早生下两个孩子。
后由于她文化水平高,进入村小教书,教书育人20多年,桃李满天下。
10年前,比叶老师大10岁的丈夫因病过世,她一个人把两个儿子送入大学,老大已经参加工作,老二也马上毕业。
上级部门要调她到回城市学校工作,她没有去,要留在这里工作到退休。
除了个人生活,杨舒力还让叶老师回忆了许多教学方面的细节,比如早年在农村的土屋里给学生上课,还要给他们做午饭的情节;遇到发洪水学生无法过河,留在她家过夜的情节;以及和许多学生多年感人的师生情谊,细节是相当丰富的。
午饭在叶老师家解决,下的面条,叶老师在厨房忙活时,杨舒力让黄敬蜀进去拍几张照片,这种生活化的照片比摆拍更好。
采访进行了好几個小时,到下午5点结束,本来要从镇上找车返回,但“刘叔叔”事先打了电话,约好时间开车来。
杨舒力和黄敬蜀在院子门口等车时,一个高个子男人从门口路过,朝他和黄敬蜀看了一眼,也看了一眼叶老师。
三人坐车回到小镇,“刘叔叔”说晚饭已经安排好了,进入一家餐馆,坐下不久,来了两个男人,其中一个是所长,约摸40多岁。
杨舒力不喜欢这种环节,尤其是饭局,但人家帮了忙,他只得满脸堆笑相迎。
坐下后,得知二人是高二学生,所长感慨,现在的年轻人真能干,比他们那代人强多了。
“小黄……小杨同学,我最喜欢的歌,你们肯定猜不到。”所长笑眯眯说道。
两位学生摇头,所长说道:“我唱出来你们就知道了。”
说完所长用筷子敲着碗,唱起来:
悠悠岁月
欲说当年好困惑
亦真亦幻难取舍
悲欢离合
都曾经有过
这样执着
究竟为什么
所长饱含真情唱了几句,杨舒力说道:渴望。
“对,对,小杨同学说对了,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困惑,渴望过你们这样的生活。”所长伸手朝两位学生一指,在座的都哈哈大笑起来。
氛围还算融洽,吃饭时所长回忆了对黄敬蜀父亲的印象,事情到这里已经清楚了,是所长打电话给校长和叶老师,说这次采访对学校和叶老师都好,希望配合工作。
如果没有所长的电话,叶老师会接受采访吗?杨舒力觉得很悬,最开始感觉叶老师态度有点勉强,很多事情不愿谈,尤其是下乡初期的生活,是怎么和当地农民恋爱结婚的,她根本没有提及。
杨舒力没有过多追问,虽然他知道这里面的故事应该很有看点,但很可能和主题相悖。
这次是欠下黄敬蜀人情了,这次采访也不能作为事业新阶段的开端,有贵人相助,太顺利了,以后如果要走采访的路子,会艰难得多。
饭局中,黄敬蜀父亲给她打了个电话,问了些采访情况后,让她把电话给所长,那场面……
饭局快结束时,杨舒力去上了趟卫生间,出来后“顺便”到收银台买单,饭店中年老板朝所长那边看了一眼,拒绝了杨舒力的买单,只好悻悻回到饭桌上。
夜里让杨舒力和黄敬蜀住镇上的招待所,说安全问题不用担心,里面的设施还像回事。
第二天两人坐上中巴车赶回凌江市。
路上,杨舒力对黄敬蜀说,叶老师的事,可以写成特稿,刊用的可能性较高,但是,有些地方需要加工。
“哪些地方需要加工?”黄敬蜀不解地问。
“下乡那段和爱情婚姻。”杨舒力说道。
“那些她不是没怎么说吗?”
“那就凭想象了,这就是作者的用处。”杨舒力说道。
其实,事情远不止想象那样简单,但不能对黄敬蜀说太深。
这次采访对杨舒力有触动。
全国每天刊载那么多特稿,那么多离奇的故事,有几个是按照真实发生的事情写的?没有几个。
一是没有那么多离奇的事件发生,即便那些声称进行了扎实的采访,有照片的大特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