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设计与制造(1/2)
确定了合作之后,一连好些天,程旭都窝在别墅的书房里进行着他的画图大业——价值判定微处理器三万多个基础原件所组成的处理器逻辑,看似不多。
但在没有自动化工具的帮助的情况下,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仅仅只是画倒是还好,很快就能完成,而模块功能的验证才是大问题。
尤其是当文件越来越大,逻辑越来越复杂的时候,仅靠眼和脑来做逻辑校验,那可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
设计的工作确实早早的就完成了,但就是一遍又一遍的复核与验证在折磨着程旭,不断地消耗着精力和时间。
……
“不干了不干了!”终于,苍天有眼,这一次的验证没有发现逻辑BUG!
程旭立即顺势撂了挑子——正常肯定不是这样的,至少要再做两次复核——人工的验算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失误。
失误的原因有很多,一不小看错了或者忽视了,甚至是脑子里想的是对的,下手标注就标错了都完全有可能,这就是人相比计算机的最大的劣势了。
“也没甚关系。”程旭摇了摇头:“设计终究是为生产服务的,而生产体系的确立我肯定要把关,不如放到那个时候,一起再做这项工作。”
生产确实要比设计困难的多——就比如,海思可以用十年的时间从无到有把手机芯片设计做到顶尖,高端芯片一度把高通打得找不着北。
但同样的时间,国内却无法出现一家能够实现高端芯片生产的企业。
其根本的原因是,设计水平是基于人提高的,人的水平上去了,设计的水平迅速就能提高。
但制造不一样,制造,尤其是高精尖的制造,每往前一步,那依赖的都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提升。
而工业体系的提升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需要各个基础行业的支撑——这可不仅仅只是有人就够的。
而程旭现在想要的就是同步这两个过程——设计与制造起头并进——作为一个全新的芯片体系,除此之外,他也没有别的选择。
而这,显然要配合EDA的设计和开发过程,自动化工具在芯片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一定是贯穿始终的。
……
“人!”要做这么多工作,现在程旭最缺的就是人。
人,无论是EDA工具的开发,还是后续2041实验室的研究,都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
关于人的问题,在见过那几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学长之后,程旭就跟潘正教授有过相关得交流——先期以本校应届毕业硕博士研究生为主。
他们的实力本身就不差,研究生的工作经验甚至都还好——研究生已经不能算是纯粹的学生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算是在为导师打工。
这些人,如果再配有一个强力的领导者,那成长会非常迅速,很快就能堪大任。
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自然也是非常欢迎,给了巨大的支持。
就此刻,学校官网首页就挂着巨大的横幅,为2041实验室的人员招聘卖力的做着宣传。
【用人单位:2041实验室。
【工作方向: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研发、芯片设计。
【人员要求: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信息与软件工程、生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六个学院计划6月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优秀的本科大三大四在校生。
【报名方式:微电子实验室潘正教授,邮箱:panzheng@istu.edu。】
……
“本科生能行吗?”
到了约定面试的时间,实验室里,潘正教授和程旭正探讨着人选的问题。
原本,潘正教授的建议是挑选一部分有意愿的在读硕博士,再邀请一些校博士后流动站的人员,组成一个较为强大的团队。
这个团队里,是没有考虑本科生的位置的。
但程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基础理论本科阶段也就学习的差不多了,而荷泵芯片的设计制造体系与半导体芯片完全是两回事儿。
“研究的越深往往越转不过弯儿来。反倒不如只学了理论和基础的本科生,他们没有工作经验,反倒能更快的理解我们的体系。”
“嗯,”潘正教授点了点头:“还真是,你这图画得,如果不是我一直提醒自己要注意,看着看着就歪向半导体去了。
“思维确实已经是这个样子,虽然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但心底里就是觉得与常识相悖。年龄越大越难转过这个弯儿。”
……
“不过,你准备的这个题目,是不是太超纲了?”
看了好一会儿,潘正教授好似看懂了程旭准备这个问题——这是利用多值逻辑模块儿实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