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不决(2/3)
征讨以李少岩为首的颍川黄巾。外戚集团,以大将军何进为首,认为绝不能坐以待毙,应该立即调遣大军,联合已经剿灭广宗黄巾的皇甫嵩,将颍川黄巾斩尽杀绝,以绝后患。然而,宦官则认为这是小题大作,李少岩等人只是一伙蟊贼而已,不必兴师动众,各地自行剿匪即可。此外,宦官们也表示,由于洛阳已经被抽调一空,八园校尉还没有训练成军,不能将宿卫皇城的虎贲郎和羽林骑派出去剿匪。
何进的主张是借口黄巾未平,贼寇横行,将兵权掌控在可靠之人手中。然而,宦官也并非傻子,他们清楚外戚和世家的算盘,极力反对大军征讨黄巾,坚持将兵力归还西园,让他们归于朝。
灵帝刘宏如今已非刚登位的少年,他同样渴望把兵权收归手中,但他的手下并无值得信任之人,唯一的蹇硕也是宦官,不能让他放心。何进则担心,一旦皇甫嵩和朱儁等人率领的精锐之师返回洛阳,便会归于八园校尉麾下,最终可能会落入蹇硕手中。他作为大将军,将再无兵权。
在这场争论中,李少岩代表的颍川黄巾成为了外戚和宦官争夺兵权的催化剂。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对兵权的掌控极其看重。而在这种政治斗争中,灵帝的执政之道也受到了考验。
蔡邕,时任侍中,是一位有志之士。他清正廉洁,不畏强权,敢于在朝堂上慷慨直言,历数宦官之过,提出将兵权掌控在可靠之人手中的建议。可是,宦官并不是简单的人物,他们清楚地知道外戚和世家所打的算盘,因此极力反对大军征讨黄巾,坚持要将兵权收回西园,归于朝廷的控制。
然而,灵帝刘宏并没有找到一个可信赖的人来掌管兵权。他的手下没有一个是值得信任的,唯一一个可用之人蹇硕也是宦官,这让他深感不安。就在这个时候,蔡邕再次站出来,在朝堂上慷慨直言,要求诛杀宦官,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灵帝刘宏对此勃然大怒,但是考虑到蔡邕曾经为他的帝师,他并不忍心对他进行责罚。然而,蔡邕却因此心灰意冷,决定告老辞官,回到陈留老家著书立说,颐养天年。
蔡邕在离开的前夕,准备了整整三辆大车的书简,其中不乏孤本和绝本。这些书简对于所有的读书人来说,绝对比黄金还要贵重。这些书简是他多年来的积累,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珍贵遗产。这也是他对于学问和知识的热爱,以及对于人类文明的献身和奉献。
蔡邕平日为官清廉,几乎没有朋友,临行之前只有卢植前来送行。卢植与蔡邕同为大儒,面对好友的离去,卢植一脸不舍,挽留蔡邕道:“伯喈,不再考虑一下,你若离去,奈天下何?”这句话道出了卢植的内心和对蔡邕的不舍,也表达了他对于蔡邕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有人选择了权力,有人选择了金钱,而蔡邕选择了气节。
蔡邕淡然一笑,对卢植说:“子干啊,我这一生,虽然学问渊博,却无法为国家尽忠,无法保护百姓安危。如今,我已是年迈力衰之人,正是回乡著书之时。这世上的大事,就交给你们年轻人去操劳吧。”他淡然地说着,对于周围的喧嚣和纷扰毫不在意。
卢植见劝说无效,只得叹了口气,说道:“既然如此,我只好祝你一路平安了。李少岩这个贼子已经祸乱颍川,你要多加小心,别让他伤害到你。”
蔡邕笑了笑,说:“我身无长物,无官无位,贼寇来劫也没什么好抢的。你保重,我这就走了。”
他说完就不再多言,坐上马车,径直向着陈留而去。夕阳柔和地照耀在四辆马车上,落日的余晖在他们身后留下一道美丽的背影,却透出一丝凄凉和无奈。
此时,在大将军府里,灯火通明。司空袁逢、司徒袁隗、卫尉杨彪以及大将军府的援吏许攸等人都在场。
何进满脸忧虑,叹气不断,情绪低落至极。
司徒袁隗安慰道:“大将军,不必如此忧虑。宦官虽然势力强大,但也不能掌控天下。只要朱儁与皇甫嵩两位将军还在外面指挥,阉党就不能为所欲为。”
何进长叹一声,说:“我当然知道,可广宗已经被攻破,张角这个妖道也已经身亡,两路大军怎么可能不退兵呢?”
卫尉杨彪面色凝重,淡淡地说道:“我有一计,可以让大军不退兵。”
何进听了大喜,说:“文先有何妙计?快说来听听。”
杨彪脸上流露出难以启齿的痛苦,他沉声道:“大将军我们不得不命令颍川及周围各郡以及豫州刺史王师不得支援颍川,即便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大汉国祚的长久存续,我们只好牺牲颍川的百姓了。”
何进一听,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喃喃道:“这么做,岂不是让无数颍川乃至豫州的百姓深陷匪寇之手吗?”
杨彪咬了咬牙,目光坚定地道:“除了这个方法,我们再无他选。”
何进眼中闪过犹豫,他无法下定决心,这时,一位小吏许攸开口了,他大笑道:“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